推進健康湘潭建設 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湖南湘潭市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大力推進健康湘潭建設,共建美好宜居家園,提升市民健康素養,這座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從“面子”到“裡子”,從“顏值”到“氣質”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扮靚家園
衛生城市更宜居
“以前都不敢開窗,現在塘裡的水變清了,住在這裡舒服多了。”9月17日,雨湖區響水鄉星沙村村民劉文秀幸福地說。劉文秀所指的水塘叫羊牯塘,位於星沙村長嶺組赤馬路,因地勢低,長期雨污合流,加上周邊小區及鄰街商鋪直排生活污水,水塘變成了臭水塘。
響應村民呼聲,星沙村“兩委”多次實地查勘,摸清了黑臭水體形成原因,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對接、溝通,申請項目支持。經過對水塘進行拓挖,清理多年積壓的垃圾和受污染土壤,並將周邊生活污水接到城市污水管網,歷時5個月,從源頭上對羊牯塘進行了治理。
健康、宜居的城市離不開干淨整潔的環境。以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為契機,湘潭市在推進城市基礎建設的同時,持續加強城市精細治理、污染防治和綠化亮化建設,努力營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偉人故裡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市城管執法局、市住建局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湘潭共投入27.9億元完成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投資5億元完成45個廠網一體化治理項目。建立城市管理服務信息智慧平台,醫廢處置中心、環衛服務中心與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成投入運行。此外,維修道路12.5萬平方米、人行道7.1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540個、棚戶區4.4萬戶,施劃停車位7000個,新建垃圾分類廂房52座,維護井蓋井座2.3萬個。
在污染防治上,湘潭強化工業、移動、揚塵、生活“四源”齊控,城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秸稈綜合利用率100%。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實現兩個100%,整體聲環境質量保持較好等級。醫療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率100%,近三年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在綠化亮化上,推進綠化規劃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3平方米,全面形成一軸、三廊、十三園、五大生態景區綠地系統。
這一組組數據,或許並不為大多數市民所熟悉,但透過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湖水、整潔的街道,大家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居住環境正一天天改善,家園正越變越美。
扮靚家園的同時,湘潭市積極推進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成功創建為湖南省首個“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建設大型健康主題公園5個,沿江景觀帶等優質健康步道7條。目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社區比例達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5平方米,構建了15分鐘全民健身圈。
優化配置
“看病難、看病貴”加速破解
9月14日上午,在湘潭市六醫院的老年養護院,85歲的汪漢祥老人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正在進行按摩康復訓練。去年6月,老人在家突發腦梗,導致全身偏癱,需要系統地就醫護理照料。今年3月,通過評估后,汪漢祥成為湘潭市長期護理保險保障對象,每月享受2100元的護理費用保障。
“享受這個待遇以后,每個月隻要花2800元左右,比原來減少了近一半的費用。”汪老女兒汪四萍說,相比家人照顧,護理人員更專業,還能陪父親聊聊天,父親的精神狀態明顯比之前好多了。
如何讓失能老人生活得更有尊嚴?2020年9月,湘潭市被批准為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以單位和個人繳費為主,政府補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多渠道籌資方式籌集資金,選定50家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醫保、衛健、民政等多部門共同制定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和康復訓練等方面共計48項護理服務項目清單。試點兩年多來,全市累計受理失能評估申請2965人,基金支出2100余萬元,2269位失能老人從中受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湘潭市著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全民共享,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努力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質量健康服務。
2022年4月,湘潭市被確定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城市,以示范項目為抓手,重點實施六項提升工程,推動“一個率先”,韶山市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全生命周期高質量健康服務。
近年來,湘潭市深入推進城市醫聯體國家試點城市、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醫養結合國家試點城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國家試點縣市、國家醫療應急重點城市建設,“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轄區所有公立醫院均實現分時段預約就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質服務基層行達標率、行政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率均達到100%,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
聚焦老年群體需求,湘潭市建立養老、醫養床位按需轉換機制,推進醫、護、技三位一體無陪護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立了全生命周期免疫規劃、婦幼衛生信息綜合管理區域平台,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95%以上,孕產婦、新生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連續9年免費救治救助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6000人,2022年患者管理率達97.07%。
雨湖區採取“1+N+1”扁平化治理改革模式抓實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三級干部進區塊實現家醫團隊“一體聯動”、健康服務“一站直達”,智慧醫療信息化賦能實現健康體檢、智能診斷“一鍵貫通”,成功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榮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省級健康促進區等稱號,成功打造全國首批、全省唯一預防接種示范示教基地,疫情防控經驗先后兩次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深度推介。
推進健康湘潭建設,既要發展健康事業,也離不開健康產業的支持。位於湘潭經開區的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今年以來,產業鏈產值超50億元,稅收近3億元,今年5月獲評“年度醫療器械標杆產業園區”,全國僅有5家產業園區獲此殊榮。位於岳塘經開區的湖南健康產業園醫學、醫療、醫藥(三醫)創新中心,自去年9月底竣工驗收以來,已吸引了美國新途病理診斷中心等20余家企業項目入駐,為健康產業鏈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
基本醫療保障覆蓋全民,群眾看病就醫方便順暢,健康產業“反哺”健康事業……從“小”到“老”,從城市到農村,從“事業”到“產業”,這一串串亮眼的成績單,為全民健康構筑起一道牢不可摧的屏障。
防微杜漸
健康指數節節攀升
“項目剛開始實施時,很多婦女不了解,也不願來,現在她們主動向我們咨詢,問我們怎麼預防、怎麼治療。”談起項目實施以來農村婦女思想的轉變,湘潭縣婦幼保健院“兩癌”篩查項目實施負責人朱慧珍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群眾疾病預防的主動性有了明顯提升。
2016年起,湘潭開展農村、城鎮低保適齡婦女免費“兩癌”篩查,去年底累計篩查超20萬人,確診“兩癌”及癌前病變1610例,其中重大陽性對象均得到有效治療。
“送到家門口的檢查,不能錯過!”“沒問題更安心,有問題就早治療。”從“不知道”到“我知道”,從“要我檢”到“我要檢”,從民生實事的受益者到宣傳者、推動者,一系列可喜的變化正在婦女群眾身上發生。
“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湘潭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湘潭各級各部門協同發力,一方面,織緊織牢慢病“預防網”,另一方面,大力普及健康教育,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水平。
2018年起,湘潭啟動“城市五癌”(肺癌、上消化道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及口腔癌早診早治項目,截至去年共篩查出高風險人群2.4萬例,癌症篩查、早診早治和規范診療水平顯著提升。近兩年,湘潭陸續成立腦卒中、癌症等重大慢病防治中心,常年開展癌症病人和家屬健康教育,開展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12.58%。
全國愛衛辦日前通報健康城市建設推動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第二批試點城市遴選結果,湘潭市入選宮頸癌、乳腺癌(“兩癌”)和肝癌防治創新試點城市,是湖南省唯一入選城市。
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未病防治提供了堅強保障。湘潭市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逐步健全市縣鄉村中醫藥“四級網絡”,全市6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制鄉鎮衛生院均獨立設置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實施名醫、名方、名藥、名科、名院“五名工程”,培育36個重點中醫專科,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0個。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落戶市中醫醫院,湘潭市中醫骨傷專科聯盟等多個中醫專科聯盟相繼成立。
湘潭還在全國率先出台地市級健康促進與教育規范性文件,在全省率先開辦健康公益類電視節目《健康湘潭》,推動群眾樹立健康觀念、掌握健康知識、養成健康行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專業指導、項目推廣、考評提質“五位一體”模式入圍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優秀案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6年的14.9%提高到2022年的28.1%,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65歲,超過健康中國行動2030年階段性目標。(謝雨芬、胡歆宸、曾佳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