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岡:以“廉”作筆描繪清廉鄉村美麗畫卷

木瓜橋頭的熊熊火把,映射出紀律嚴明、廉潔高尚的紅軍身影﹔漁父亭前的舟中對話,胸懷著清廉自守、志行高潔的遠大理想﹔浪石古村的翹角飛檐,浸潤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文明鄉風……金秋時節,行走在廣袤的湖南武岡大地上,現代化產業、清廉微景觀等隨處可見,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環境優、風氣正的清廉鄉村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武岡市踐行“鄉村要振興,清廉必先行”的理念,以文化起筆,用清廉添彩,找准清廉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和著力點,制定出台清廉鄉村建設系列方案,明確市團領導、牽頭單位、職能部門工作責任,壓實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和紀委監督責任。實行清廉鄉村全域標准化推進、項目特色化打造、清廉指數化考評,創新清廉鄉村建設新路徑,打造清廉鄉村建設新樣本,奏響了鄉村振興的鏗鏘強音。
走進鄧元泰鎮赤塘村,青山綠水間,精心整修的山塘如一面面明鏡鑲嵌其中。這裡得天獨厚的水域條件和自然環境,吸引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劉少軍的入村合作,現已建成標准化山塘精養示范基地186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550畝,預計年產值1700多萬元。
“這些山塘以前大多荒廢了,現在以一年4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出去,稻田也以每年45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還解決了村裡170多人就業。”村黨支部書記馬海英介紹,推廣山塘和稻田生態魚養殖,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生態增效、稻魚雙贏”的綜合效益,村民們每年可增收10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可增收10余萬元。
在鄧元泰鎮另一邊的木瓜橋村,隨著武岡市木瓜橋紅色教育基地的建成啟用,“蘿卜眼裡長銅錢”的廉潔故事為更多人熟知,在傳承發揚人民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優良作風中,該鎮將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廉潔文化串珠成鏈、連線成面,交織成武岡亮麗的風景。
山高水長、鐘毓靈秀的荊竹鋪鎮九塘村,屈原第二次流放時曾行吟於此。漫步九塘,處處可見屈原文化的印跡。環繞村屈原廣場,一幅幅屈原廉潔風尚的牆繪格外引人注目,再現了《招魂》《卜居》等經典篇章。屈原雕塑、屈原文化長廊、屈原文化舞台、屈原講堂等設施,傳承著屈原清晰的身影,這裡的一磚一瓦皆鄉情,一草一木皆廉景,讓游客在休憩中接受廉潔文化熏陶。在九塘村,隨處可見因屈原而“生”的歷史遺跡:屈原井、屈原街、漁父亭、屈子岩……屈原文化已成為鄉風文明的清廉符號。
“20多年來,村裡沒有一名村干部因貪腐問題挨過處分,我們也絕對不能給九塘抹黑,給屈原廉潔思想蒙塵。”新一屆班子任職后,村黨總支書記李慎足帶領全體村干部在屈原廟前鄭重承諾,以學促廉,以諾踐廉,感悟屈原文化,傳承廉潔精神,許下廉潔承諾,這已成為九塘村村級班子換屆時的規定動作。
有著“中國古楹聯第一村”美譽的雙牌鎮浪石村,浪石先人以楹聯立志,恪守耕讀傳家祖訓,立下清白做人、坦蕩處事的家規家訓。浪石村現存的88座古宅上,有石刻楹聯41幅,這些楹聯刻在門柱上、堂屋前,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后人,傳承著家風。
“廉泉讓水高人宅,種柳栽桃學士門。”站在這幅楹聯前,村支部書記王初喜介紹,戶主王良俐是清朝五品官員,有人欲有求於他,特備厚禮來拜謁。他念出這幅楹聯,嚴詞拒賄。那人心有不甘,竟尋訪至其老家,欲賄賂其父,其父手指楹聯,婉拒厚禮。王良俐后代多人為官清廉,被譽為“廉政世家”。在浪石村,一幅幅蘊含清正廉潔、家國情懷、耕讀傳家的楹聯,正是諸多德廉元素的重要載體,成為古城武岡最鮮明的文化印記。
從生態到文化,從民生到產業,從制度優勢到治理效能,武岡市以“廉”作筆,在廣袤大地上,在青山綠水間,生態環境美、田園風光好、紅廉潤萬家、產業現代化,“清廉武岡”的圖景充分展現,一幅清廉鄉村美麗畫卷躍然而出。(周維標、鄧凱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