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攸縣:農貿市場改造升級 有“顏值”更有“溫度”

2023年12月26日15:40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文明繁榮的農貿市場。劉艷春攝
文明繁榮的農貿市場。劉艷春攝

農貿市場,一個升騰著人間煙火的場所,與老百姓的生活最相近。

近年來,湖南攸縣對全縣的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推動市場管理精細化、規范化、長效化,讓“臟亂差”變成“齊淨美”,顏值與內涵的雙提升,繪就了農貿市場的時代新畫卷。

舊貌換新顏 農貿市場“有裡有面”

“那廂米粉香騰騰,這壁青椒賽肉葷。驚看市場多變化,好比城市大商超。”

這是攸縣網嶺農貿市場傳頌的一首打油詩。作詩的人是經常去市場買菜的退休教師李秋平。每隔一兩天他都要到市場購買菜品和生活用品。

“以前來買菜我都不在市場裡吃早餐,現在市場經過改造,飲食區明窗淨幾,我每次來都在市場裡吃碗米粉。”

網嶺農貿市場2009年建成開業,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十多年來,由於來往車輛頻繁導致路面大面積出現沉陷的情況,且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購物環境已跟不上群眾的需求。2023年7月,攸縣市場服務中心投資200多萬元對市場周邊道路進行修整,對失修的經營場所重新改造,如今市場面貌煥然一新。

“以前地板是水泥地,天花板又漏雨,還會掉牆皮。這樣的環境吸引不了市場外的人到這裡吃東西。”商戶吳雲在市場裡開了一家米粉店,這十多年來,她的主顧基本上都是市場裡做生意的“老板”們。自從市場的環境改善了之后,她驚喜的看到每天早上還有不少的年輕人跑到店裡來吃早餐。

“市場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意也好了。”吳雲十分開心。

不僅是網嶺農貿市場,近年來攸縣按照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超市”標准,推進農村農貿市場建設和“農改超”,先后投入4600多萬元,完成了6個城鎮農貿市場的“農改超”。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徹底告別了“廠棚式、露天式”,干淨整潔的地面、寬敞明亮的室內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各類商品劃區經營,人員管理有序,網嶺農貿市場、皇圖嶺農貿市場、黃豐橋農貿市場躋身全省一流的農村室內市場。

一市一風尚 搭建鄉村致富連心橋

“這裡恐怕是湘東南少有的一年365天全年不休,24小時不關門的市場,你可以隨時來挑菜!”每當有陌生的面孔到來,菜農徐興旺總要自豪的介紹他每天都要來做買賣的市場——攸縣譚橋蔬菜市場。

然而十多年前,這裡根本沒有市場。徐興旺要賣出自家的蔬菜,隻能去縣城農貿市場的流動攤位點,路途遠且場地十分擁擠。2009年,攸縣政府敏銳的看到,攸水與洣水相匯之地沖擊成了一塊富含沙質土壤的小平原,居住在這裡的幾個村村民世代有種植蔬菜的習慣,且出產的蔬菜品質好口味佳,引來周邊市縣的客商前來購買。但由於沒有專業的交易市場,菜農與客商全都擠在城區的農貿市場周圍,既影響交通,又限制了成交量。

“為何不建設一個主營蔬菜批發的農貿市場呢?”2010年,在蔬菜主產區的譚橋街道,一個以蔬菜批發為主要特色的農貿市場依洣水而建。有了專業的市場,前來訂購蔬菜的外地的客商越來越多,帶動譚橋街道成為湖南省蔬菜示范基地,種植高效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12000余畝,涉及譚橋、東塔、東聯等7個村(社區)。

“這兩年,市場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達到了1萬平方米,蔬菜日成交量達到了6萬余斤。”與市場一起成長起來的黃家樂,目前是市場裡最大的蔬菜批發老板。黃家樂從小跟著父親種菜,有了譚橋蔬菜市場之后,他轉型專營蔬菜批發銷售。隨著市場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的攸縣直通粵港澳蔬菜專線,日銷蔬菜達2萬余斤,同時帶動了攸縣香干、攸縣豆腐等“土特產”日銷6000余斤。

依據地域的特色,攸縣對每個農貿市場精准定位,在滿足群眾購物需求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橋梁”作用,在每個市場劃定農產品自產自銷區域,引導其成為優質農產品的重要交易平台,助推農民增收致富。位於攸縣東部邊陲的漕泊農貿市場,是湘贛邊的明星市場,應季上鮮的各種山貨風靡湘贛周邊縣市,是當地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攸縣,農貿市場呈現出不同風尚,各色農特產品成為打通城鄉要素資源的“連接橋”,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二十條規定 精細管理勁吹文明風

“譚姐,你的服裝鋪面改造升級了,按照二十條規定,給你加5分。”在網嶺農貿市場租了一個鋪面經營服裝的譚顏慧,因主動提升經營商品的質量檔次,在今年的考核中加了5分,這讓她非常高興。按照“二十條的規定”,她也獲得了參與“文明經營戶”的評選資格。

攤位多、經營者眾,想法各一。一直以來,農貿市場的管理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市場升級改造時,我們就在想該舍棄什麼、保留什麼、怎麼發展這些問題。”攸縣市場服務中心主任李志雄認為農貿市場改造升級不是一個簡單設施提升的問題。而要讓農貿市場在新時代中得到發展,必須舍棄“臟亂差的衛生環境”“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和“過時的運營與管理”。

十幾年前,攸縣市場服務中心根據市場的特性要求,結合以往市場管理工作的經驗,反復征求全體員工及廣大經營戶的意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醞釀,制定了科學、量化、可操作性強的《市場精細化管理二十條》。近幾年,為了適應經濟新形勢,緊跟時代變化,中心進一步完善了市場精細化管理辦法。設置紅黑榜,對經營戶進行培訓,讓經營戶明白提倡、獎勵什麼,反對、處罰什麼,激勵經營戶誠信經營、文明經營。

配合市場管理工作、促進市場品牌升級等10種行為成為加分項,不服從市場管理、危害市場公共安全、損害市場公共形象、不遵守商業道德等14種行為成為減分項,加減分直接運用到鋪面租金中。

不僅如此,攸縣市場服務中心也由“管理市場”轉變為“經營市場”。全面改造各市場老化的電氣、排水系統,對重點市場引入集消防控制、智慧用電、視頻監控一體的智慧安全監管平台﹔嚴格實施商品准入,在全縣大型室內市場建立農殘檢測室,每日對上市商品進行普檢或抽檢,確保食品安全﹔舉辦各類營銷促銷活動提升市場活躍度,讓群眾的“菜籃子”拎得更安全、更舒心。

農貿市場看似日常小事,背后卻是民生動脈,賦予農貿市場新生命新意義,不是詩和遠方,而是生活新溫度。(劉艷春 王娟娟)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