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園區動態

“用地經”何以六連冠?望城經開區譜寫“人法地”新篇章

2024年01月18日09:5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正在建設的兆興博拓華中總部基地工業園。望城經開區供圖
正在建設的兆興博拓華中總部基地工業園。望城經開區供圖

土地不僅是千百年來農耕文明的核心,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土地為我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跡貢獻了重要力量。如今,在新型工業化浪潮下,它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省會長沙的望城經開區,看看這裡如何寫出“人法地”的新篇章。

上個月底,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關於湖南省2022年度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情況的通報》,望城經開區再度獲得國家級工業主導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綜合排名第一。

而從2017年以來,望城經開區已連續六次獲得此項第一。

望城經開區何以“六連冠”?觀其思路,可以用“精”“謀”“省”三個字來概括。

“精”在何處?

走進望城經開區手機智能終端產業園,能看到幾棟四層樓的標准廠房。拿地條件不成熟的企業,先在這裡“安家”,這是望城經開區“標准地”供應模式。

2021年落戶的長沙兆興博拓科技公司是該模式下的受益者。在標准廠房內投產一年多時間裡,兆興博拓實現產值2.5億元。

發展勢頭良好,兆興博拓決定追加投資。望城經開區為兆興博拓供地50畝,便於該公司投資約5億元建設華中總部基地工業園,預計此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

針對資金不足又急需投產的企業,通過“標准地”建設起類似“集體宿舍”——標准廠房的方式,滿足企業過渡的需求。

針對企業用地量大、指標未落實的情況,實行分期分批供地方式,要求企業分期拿地、逐期開發、按期建設,防止土地閑置。

另外,對重點項目實施“精地先供”。比如,澳優乳業全球總部、新奧燃氣總部等總部經濟項目已全面投運,澳優乳業已連續多年成為望城區的納稅冠軍。

與此同時,望城經開區還用“一園一策”盤活低效用地或“沉睡”土地。

2023年5月竣工投產的德賽儲能電芯項目正是代表之一。

“2018年,我們與國內一家零售企業簽訂協議,出讓193.4畝土地。”望城經開區國土辦負責人萬昊介紹,后來因企業自身建設意願不強等原因,項目僅完成地勘等前期工作,從而導致土地閑置。

園區要收回已出讓的土地也很不容易。經過多次磋商談判、想了很多辦法后,望城經開區終於收回該宗土地使用權,經過調整為工業用地后重新供地。

2022年1月,曾投資建設長沙智造產業園項目的德賽集團再度“牽手”望城經開區,這塊“待字閨中”的地塊,迎來總投資100億元的德賽儲能電芯項目。不到一年時間,該項目一期就完成建設、調試、量產。

2023年,望城經開區共盤活高星物流園、夢潔家紡等15個項目,讓747.15畝低效用地得到充分利用。

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0和2022年度監測統計數據,望城經開區的土地供應率分別達到100%和99.95%。

“省”在哪裡?

如今,在望城經開區,節約集約用地已為園區和企業的共識。

深耕園區20年的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泰嘉股份”)就是代表之一。

2022年12月,泰嘉股份投資4億元建設智能鋸切制造項目基地。相較於其他新項目,泰嘉智能鋸切制造項目選擇利用已有的16.5畝土地進行建設。利用老廠區推動新項目,既節約土地、提高效率,又可推動公司高速發展。

泰嘉股份並非個例。在望城經開區,企業對土地的珍視可謂蔚然成風。

在全省2022年度的評選中,望城經開區內的澳優乳業等4家企業獲評“百家節約用地企業”,金馳能源技改增容節地案例獲評“百家節地高效案例”,望城經開區也獲評“十大高效用地園區”。

從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2年度監測統計來看,在全國448個工業主導型國家級開發區中,望城經開區的土地集約利用排第80位,這是省內最好的成績,同時也說明湖南園區的土地集約利用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謀”向何方?

“通過‘448’入園評價體系,實現畝均效益提升,推動精明增長。”望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周剴介紹,園區在2021年提出“448”入園體系評價,將“精”與“省”的理念,根植於招商、產業、財政、國土等部門工作,不斷謀劃推動高效益、高產出項目落戶園區、扎根園區。

在走訪中,多位受訪者均向觀潮君提及“448”入園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到底是什麼?

“按照每畝40萬元的稅收、400萬元的投入、800萬元的產出,作為供地的底線要求。”望城經開區經濟合作局負責人劉虎說道。

“448”這個“門檻”結合了望城區的實際。

從橫向來看,據報道,長沙其他國家級園區,也有針對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設置的“336”標准。

而據自然資源部的數據,中部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中,工業用地地均稅收已達到31萬元/畝,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強度平均已達628萬元/畝。

所以,從土地產出的數字就可以看出,園區需要設好“門檻”,“倒逼”自己去招成長性強的項目。

我國產業園區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成為經濟的主戰場,但也不容否認,經過這些年打拼,一些園區在可供土地上已“捉襟見肘”。據自然資源部早在2018年發布的數據,50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尚可供應土地比例不足10%的開發區超過4成。

土地或許已成為一些園區的“命門”。如何節約集約用地,既是一道必答題,也是一道難題。

從望城經開區來看,通過“精”“省”“謀”,園區歷經24年發展后,目前土地資源仍較為充裕,可以迎接“八方來客”。

有什麼樣的土壤,就能開什麼樣的花朵。如果跳出土地看土地,要實現集約用地、高效發展,還有幾點值得探討。

如何提升畝均效益。節約集約用地,核心在於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畝均效益最大化。這需要通過綜合評價和差別化配置,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和優質企業集聚。

比如,望城經開區堅守“448”入園評價體,聚焦“兩主一特”產業,集中力量招引一批“新朋友”入駐園區。比亞迪、德賽電池、大華股份、金馳能源、益海嘉裡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效益好、市場規模大的“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項目入駐,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基礎。

如何推動科技賦能。科技創新是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要提升畝均效益,必須有科技賦能。

比如,面對“老伙伴”,望城經開區鼓勵並幫助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效生產。

晟通科技集團鋁模板生產廠房內,20條全自動生產線已投入批量穩定生產,月產能達到10萬平方米,人均生產效率提升10倍。望城經開區正加速打造智能化和數字化產業體系,園區內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已基本實現數字化,累計打造了208家智能制造企業、624條智能制造生產線。

如何精打細算看長遠。無論是集約用地,還是提升畝均效益,都需要從長計議、長遠打算。深諳這個道理的望城經開區,看得長遠,多年前就開始精打細算過“緊日子”,以戰略管理思維加強區域統籌,充分發揮市場、政府等各方優勢,精准調控工業用地配置規模與結構,以土地為媒,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等重要生產要素有序流動。

如今,在望城這座希望之城,在經開區這個主戰場,“發動機”正在轟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保障。(陳柄丞、周文倩雨)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