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看湖南|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某團隊——向著提升新質戰斗力沖鋒

金正波
2024年03月31日09: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某團隊攻堅克難、銳意創新—— 向著提升新質戰斗力沖鋒(強軍路上)

  圖①:國防科大空天科學學院某團隊成員在共同研討問題。

  圖②:國防科大空天科學學院某團隊成員在實驗室交流。

  以上圖片均為王逸攝

  晚上8點,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的一間會議室內燈火通明,剛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該院某團隊成員來不及休整,就緊急投入新的技術方案的探討。

  科研工作,攻關是常態。10余年來,一個個技術難題,猶如一聲聲沖鋒號,激勵著該團隊在某材料技術領域不斷攀登,破解了多項工程應用領域的難題,有力支撐了裝備性能水平的提升,為新興領域戰略能力建設作出了貢獻。

  迎難而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10多年前,某材料技術公開文獻資料很少,國內自主研究工作剛剛起步。

  “搞科研,就是要解決制約新質戰斗力生成的‘卡脖子’問題。”該團隊劉研究員介紹,2010年,他博士畢業留校。那時,學院正在老一輩教授的帶領下在該技術領域進行探索,他毫不猶豫將目標鎖定在這一研究領域。

  當時,身邊可參考的資料很少,劉研究員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反復研讀文獻資料,虛心請教身邊的師長,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邊學邊干。

  2013年,剛博士畢業的黃研究員加入,2015年,他們組建了研究團隊,開始了共同研究攻關的歷程。

  當時,學校還沒有專業的實驗設備,給研究帶來諸多不便。

  一次實驗,團隊耗時3個多月做出一塊試樣,設定好工藝參數后送到外協單位做試驗。結果試驗過程中試樣表面出現了損毀現象,看著辛苦研究的成果瞬間變成廢品,團隊成員很受打擊。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面對一時挫折,團隊直面困難,錨定目標不鬆勁。“一定是工藝技術方面出了問題。”為了盡快找到症結,黃研究員聯系自己的博士生導師尋求幫助,決定自己操控設備進行試驗。

  那年冬天,黃研究員帶著一名博士生回到母校。為了不影響正常課堂秩序,他們隻能趁學生下課后使用試驗設備。白天他們一起研究工藝參數,傍晚七八點來到實驗室,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才收工。

  兩人在那裡待了半個多月,數次試驗結果証明了最初的判斷,也驗証了現有工藝方案的可行性。

  “一定要有自主創新的試驗設備。”這次“借用設備”的經歷,讓他們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試驗設備零部件要全部國產化,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人。

  沒有可參考的建設方案,他們就自行設計。想方設法採購零件、電纜,再按照方案一點點組裝、搭設、調試,所有環節都由他們親手把關完成。歷時1年多,一套完全國產化的試驗設備正式“上崗”。

  那年歲末,團隊在校外的場地開展零件工藝試驗,7名成員組成的攻堅小組日夜三班倒輪流駐守在試驗廠房,面對噪聲、粉塵、疲憊……大家咬牙堅持了近3個月。

  黃研究員說,一天24小時不間斷做試驗,每隔五分鐘記錄一次數據,而且試驗機器噪聲綿長刺耳,說話基本靠吼,換班出來的時候人都是暈的。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團隊在某材料技術領域取得一項項新的突破。

  科研攻關,不停地向新高地攀登

  一年360多天,為啥天天這麼拼?

  “科技在發展,裝備也在發展,對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劉研究員說,科研攻關就是要不停地向新高地攀登,因為新興領域日新月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

  那年,某項目總體單位在協調會上對該材料技術提出幾項明確需求,團隊當場接下這項棘手的任務,沒有絲毫猶豫。

  “為戰而研,是國防科大人的使命!”劉研究員說。

  難度大、周期短、成本高……這是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這條從零開始探索的路不好走,總體方案調整了數十次,相關的材料體系歷經了一次又一次試驗,不斷迭代優化后才確定下來。

  “在理論的指導下不停地試,總會找到最佳配方。”黃研究員把材料研制工藝比作“炒菜”,各項“調料”的配比不同,味道自然不同,想做出美味菜肴,隻有不停地優化調試。

  在近1年的時間裡,團隊全員“跑步前進”,把全部精力都扑在這項工作上,解決了功能性、可靠性等關鍵性難題,做出了樣品。

  團隊還沒喘口氣,這家項目總體單位決定進行一次試驗審核。

  是這次就參與,還是等下一次?“參與這次試驗應該沒問題!”面對壓力,團隊決定參與試驗,底氣來自大量實驗室數據的支撐和他們對技術細節的嚴格把控。

  試驗結束,團隊研制的樣品以優異的性能獲得項目總體單位的高度評價。

  打贏這一仗,又迎來更艱巨的任務。

  “30余項技術指標,國內沒有可參考的案例……”2017年,團隊馬不停蹄投入另一項材料研究工作。

  “我們就像拿著一張白紙,要一點點設計如何畫出一張漂亮的畫。”黃研究員這樣描述起步時的狀態。

  要設計出同時滿足30余項指標的方案並不容易。隻要有1項技術指標達不到要求,方案就得全部推倒重來。這項任務他們共迭代了十幾輪方案。

  驗証方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做試驗,確定1項技術指標的可行性就需要數輪實驗。這是一項極其枯燥的工作,團隊成員日夜輪番守在設備旁記錄數據,1天下來,他們做了50多次循環考核。

  對此,團隊成員幽默地說:“40多次只是試驗設備1天的極限,不是我們的極限。”

  沖鋒,是團隊一直以來的工作狀態。“早上6點趕飛機,晚上到家基本都凌晨了。”劉研究員介紹,為了與對方單位溝通技術指標細節,每月都要出幾次差,都是當天去當天回。

  靠著這股不服輸、敢沖鋒的精神,團隊在1年多的時間裡,就設計出了滿足30余項技術指標的方案,順利完成任務。

  為軍向戰,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

  “再辛苦的付出,都值得!”參加工作10多年,劉研究員坦言,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得知團隊研制的材料在部隊裝備方面發揮了效能,有力助推部隊新質戰斗力提升。

  該團隊從事的是應用基礎研究,偏重工程應用領域,往往很難取得“拿得出手”的論文和獎項。劉研究員說:“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越是如此,越需要為軍向戰的情懷,越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越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

  多年來,學院潛心育人,桃李芬芳、碩果盈枝。學院始終秉持“瞄尖端、重總體、厚基礎、強實踐”的育人理念,堅持為黨育才、為國樹人、為軍鑄將,不斷培養高水平軍事科研人才。

  “作為軍隊院校科研人員,應該在為強國強軍作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黃研究員說,他剛參加工作時,所在學院就壓擔子、給任務,囑咐他要盡快突破某材料工藝水平限制,讓裝備盡快用上自己的技術。

  在擔綱重大工程中育人才、強隊伍,是該團隊的一貫做法。

  “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大家以備戰打仗為牽引,瞄准部隊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急需,堅持科研與實際應用緊密挂鉤,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集智攻關。”楊教員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2022年剛被引進來就主持基金項目。

  給任務、給平台,還幫助青年人合理規劃職業發展。

  去年底,學院領導專門找到該團隊年輕的孫教員談話,詢問他近3年的職業發展規劃,給出合理可行的發展建議。同時,關切地問他有什麼困難,並及時予以幫助。

  近幾年,該院已對100多名35歲以下青年教員逐人“問診把脈”,了解入職工作情況、分析未來職業規劃、解決面臨的問題困難。調職評獎著重看對國家和部隊的貢獻度,每年還拿出一定經費支持青年人才發展,在創新黃金期及時幫扶。

  孫教員說,學院這一做法提振了青年教員的士氣。他博士畢業剛滿4年,在學院的支持下目前已主持參與國家和軍隊項目10余項。

  這些年,該團隊從最初的不到10人發展到現在已有40多人,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

  3月的長沙,天氣漸暖,處處是春天的氣息。實驗室裡,8台試驗設備正在同時工作,團隊的幾名研究生正忙碌著,不停調試試驗參數,記錄試驗數據。

  這群新生代的科研力量已漸漸崛起,以強烈的創新精神、潛心鑽研的學習態度,努力在科研路上奮力攻關,不斷向著提升新質戰斗力沖鋒。

  (張照星、顧瑩參與採寫)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