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看湖南|常德絲弦——音隨韻轉 說唱人生

2024年04月02日09: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絲弦分南北 各綻一枝春(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圖①:石家庄絲弦《楊門女將》劇照。

圖②:石家庄絲弦《宗澤與岳飛》劇照。

圖③:石家庄市的絲弦委培班上,老師在指導學員。

圖①至圖③均為齊澤眾攝

圖④:常德絲弦演員在彈琵琶。

圖⑤:演員們在常德絲弦廣場上彈唱。

圖⑥:常德絲弦演員在彈三弦。

圖④至圖⑥均為歐陽建強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石家庄絲弦、常德絲弦,京劇、昆曲、豫劇,蘇繡、苗繡、潮繡,竹編、棕編、柳編……我國地域遼闊,山川錦繡,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彩的風土人情,滋養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稱看似相同的非遺項目,在各地往往呈現出不同風貌。不同劇種傳唱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精巧手藝沉澱著中華兒女的勤勞和智慧。本版今起推出策劃“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呈現廣袤土地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中綻放迷人光彩。

——編 者

石家庄絲弦——

蒼勁古朴 慷慨奔放

本報記者 邵玉姿

“俺包拯倒做了糊涂宰相,不由本相我暗思量……”河北省石家庄市贊皇縣絲弦中心內,能容納800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一場傳統絲弦劇《真假牡丹》正在這裡精彩上演。

台上,蒼勁古朴、激越悠揚的唱腔讓人回味無窮,耍帽翅、下高扑虎等武戲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劇情跌宕起伏、場景精心布置,每到精彩之處,劇場內便響起掌聲和喝彩聲。

絲弦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流行於石家庄、邢台、保定一帶。據記載,絲弦起源於明代萬歷年間,清代同治以后漸漸成為具有成熟聲腔的舞台戲曲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絲弦受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語言的影響,在5個不同區域逐漸形成風格流派相對獨立的5個絲弦品種,即東、西、南、北、中五路。石家庄絲弦就是中路絲弦的代表,是石家庄獨有的地方劇種。2006年,石家庄絲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路絲弦曲調明快,南路絲弦音樂豐富,西路絲弦形態古老,北路絲弦文武並重,而石家庄絲弦表演熱烈、火爆。”石家庄市絲弦劇團團長劉如奪說。

“石家庄絲弦為板腔和曲牌類混合聲腔系統,有傳統劇目500多出,大部分為本劇種的劇目,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昆曲、京劇、河北梆子、晉劇、老調等劇種移植而來的。”劉如奪介紹,像《空印盒》《白羅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等,都是石家庄絲弦的代表性劇目。

“石家庄絲弦與其他劇種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獨特的唱腔和音樂。”石家庄市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吳合利說,石家庄絲弦以真聲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勢下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絲弦音樂屬弦索聲腔系統,唱腔分官調、越調兩大調式。其中,官調曲牌多為長短句,越調曲牌多為對偶句。絲弦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樂器包括弦索、土琵琶、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說的四架弦。武場樂器包括板鼓、大篩鑼、大鐃、啞鈸等。

“石家庄絲弦具有朴實、熱情又大方的獨特韻味。”劉如奪說,石家庄絲弦的表演方式粗獷豪放,刻畫人物細膩傳神,動作夸張,特技熱烈,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

和許多傳統劇種一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石家庄絲弦也一度面臨傳承困境。“劇團人才缺乏、演員青黃不接、服裝道具陳舊、各流派之間交流不足等問題,導致很多地方劇團都面臨生存危機。”劉如奪說,2006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劇團與石家庄市藝術學校合作舉辦絲弦委培班,為絲弦傳承培養青年人才。如今,首批培訓班的學生已經在各主要劇目表演中挑起大梁。

“已經連續舉辦5屆的‘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也給各路絲弦提供了同台獻藝的寶貴機會,為絲弦在新時代進一步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更讓絲弦重新走進了觀眾的心中。”劉如奪說,如今各路絲弦院團越來越重視自身藝術水准的提高,彼此之間形成了相互學習交流、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這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絲弦劇種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我們肩負著傳承創新的責任。我們會一步一個腳印,將這一古老劇種發揚光大。”劉如奪說。

常德絲弦——

音隨韻轉 說唱人生

本報記者 孫 超

大型舞台劇《帥孟奇》中,幕與幕之間的常德絲弦說唱,串起了帥孟奇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這部四幕劇中,先后有7段常德絲弦登場。你聽這段板腔,是‘川路一流’,這段曲牌是‘渭腔’……”常德絲弦名家、湖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楠說起風格各異的板腔和曲牌,如數家珍。

《帥孟奇》採用了常德高腔和常德絲弦相結合的方式,用常德高腔演繹人物故事,用常德絲弦說唱人物生平。其中常德絲弦部分的編曲和導演,正是胡楠。

“常德絲弦的曲牌很豐富,我有意識地使用了很多比較冷門的曲牌。很多觀眾聽了之后都說,原來常德絲弦還有這麼豐富的曲調。”胡楠說。

“常德絲弦是一種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交替穿插的藝術,目前擁有傳統曲目100多種。”胡楠介紹,從音樂結構的分類上看,常德絲弦可以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過場音樂三大類。

曲牌體是常德絲弦演唱中常用的一種形式,曲調來源於民歌和小調,經過藝人們不斷加工提煉,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說唱曲調。

“曲牌體時長一般為三五分鐘,難以表達較為復雜的劇情。百年來,絲弦藝術家們逐漸發展出時間上不受限制的板腔體,這讓常德絲弦可以表演情節更復雜的‘絲弦戲’。”胡楠說。

常德絲弦還有一種過場音樂,用於前奏、引子以及樂句之間。“今天我們看到的常德絲弦,就是把曲牌體、板腔體和過場音樂有機結合,形成的復雜多樣的曲目。”胡楠說。

常德絲弦是如何起源的?與常德本地的人文底蘊、風土人情有什麼關系?

“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江浙一帶的樂師、表演者來到這裡,帶來了當地的時調小曲,與常德的風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逐漸演變成獨具風格的常德絲弦。”湖南文理學院教授、常德絲弦研究專家佘丹清說。

“常德絲弦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旋律活潑俏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佘丹清介紹,常德絲弦在傳播中,有一個逐漸從雅到俗的演變過程。

佘丹清介紹,常德絲弦成形於茶樓與酒肆,成為當時官宦商賈、文人雅士、殷實人家喜聞樂見的“雅樂”。經過數百年發展,常德絲弦逐漸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如今依舊活躍於常德各地的廟會、晚會等場合。

與多種藝術形式相融,也是常德絲弦的特色。一方面,常德絲弦將大量常德方言寫入劇本,讓常德絲弦的唱詞、對白有了獨特的地方韻味﹔另一方面,常德方言屬於西南官話,與普通話接近,各地觀眾都能聽懂。“這也讓常德絲弦很容易與電影、電視劇、通俗歌曲相融合。近年來《馬馬嘟嘟騎》《湖南YOUNG》等年輕人喜愛的具有絲弦元素的作品,就體現了這一點。”佘丹清說。

“首先要堅守絲弦藝術的特色,要把更多的絲弦文獻、絲弦表演用現代化的手段保存下來,另外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將這門藝術創造性地發揚好。”佘丹清建議,要加強培育新人的力度,並促進南北絲弦交流,讓絲弦藝術更好傳承發揚下去。

絲弦是曲藝也是戲曲

趙 倩

絲弦,從字面意思看,首先指傳統拉弦、彈撥類樂器所用的一種弦,其次也作為此類傳統樂器的代稱。在我國,以絲弦命名的藝術形式主要分為戲曲和曲藝兩大類,前者以河北省的石家庄絲弦為代表,后者以湖南省的常德絲弦為代表。

從兩者的音樂和表演形態看,南北絲弦之間並無必然的關系。從起源及形成過程來看,南北絲弦具有相似性,都是由元明小令、小曲與各自地方音樂結合發展而來。

作為傳統戲曲形式的絲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小鼓腔、女兒腔、羅羅腔等,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山西省晉中東部以及雁北地區。

早期的絲弦,伴奏樂器有三弦、弦索等彈撥樂器。清光緒初年,老調戲的劇目、音樂、表演等傳入絲弦班,自此絲弦與老調同台演出。合班之后,主奏樂器改為板胡、曲笛、笙等,唱腔以長短句式的曲牌體為主,后逐漸演化為曲牌與板式混合體。舞台表演的主要特點是,劇中角色以第一人稱演故事,伴以歌舞,使用相應的服裝、道具等。

作為曲藝的絲弦,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江浙一帶傳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融合發展而成。主要流行於湖南的常德、長沙、邵陽、衡陽等地區,其中以常德地區的沅水、澧水一帶最為繁盛。

湖南各地的絲弦,演員採用口頭語言“說唱”故事,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演唱時用胡琴、揚琴、琵琶、三弦等絲弦類樂器伴奏。因其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藝人和觀眾習慣以地名來稱呼各自的曲種,如長沙絲弦、常德絲弦、辰溪絲弦等。(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2日 第 11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