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接力生命,奔走在生死之間的光明“擺渡人”
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連續七年,我國年度遺體器官捐獻和器官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那些無法用現有醫療手段救治的病人,最終以另一種方式讓生命得到了延續。一邊是生命逝去,一邊是重見光明,眼角膜捐獻協調員是這場光明接力的“擺渡人”。
“放下自己的專業做了眼角膜捐獻協調員,會后悔嗎?”面對這樣的提問,明維表示,從未后悔過。正因為自己是一名醫護人員,才能更專業地與各方溝通﹔也正因為經歷了這樣的工作角色轉變,才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讓生命延續”的真正意義。
42歲的明維原本是愛爾眼科醫院的一名護士長,13年前,她離開護理崗位成為武漢市紅十字愛爾眼庫一名專職的眼角膜捐獻協調員,也是武漢首個專職角膜捐獻協調員,13年來,她經手辦理捐獻角膜的志願者已超過900人,幫助近2000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見光明。
為角膜續航,讓大愛傳遞
“明主任,我丈夫已經走了,他生前就說自己視力好,要捐獻角膜。”不久前,明維接到捐獻者家屬的電話后,馬上聯系眼庫值班醫生,帶上專業設備一同趕往捐獻者所在殯儀館。
在武昌殯儀館的遺體冷藏間內,明維和醫生為角膜捐獻志願者陳鵬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他們走到遺體前,對著捐獻者深深地三鞠躬。簡短庄嚴的告別儀式結束,明維走到一邊開始回答家屬的疑問。再三跟家屬確認捐獻意願並得到肯定答復后,明維一邊安慰家屬,一邊和家屬辦理捐獻簽字手續。然后協助醫生開始採集眼角膜。
陳鵬是武漢人,大學畢業后在一家科技公司從事研發工作。學習勤奮、工作上進的他,工作之余還通過了司法考試。平素身體健康的他愛好運動,常常參加各種馬拉鬆比賽。這樣一個樂觀積極的人,卻因突發心梗在醫院搶救一周后無效而離世。生前視力很好的陳鵬曾經跟家人提起過希望離世后能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幫助有需要的人。
為幫丈夫完成遺願,陳鵬的妻子輾轉聯系上武漢市紅十字愛爾眼庫,電話打到了明維這裡。
取角膜手術完成后,臨走前,明維將一座鐫刻著“留取光明在人間”的榮譽獎杯頒發給陳鵬的家屬,向他們表達感激和敬意。隨后,她拎著裝有角膜的保溫箱飛速往武漢紅十字會愛爾眼庫趕。
“陳鵬去世時才46歲,但他最后時刻還在想著奉獻自己。”當日,明維臉上透著顯而易見的疲憊,原來她已經連續工作了24小時,“我們無法預知捐獻的角膜何時會到,隻能努力跟時間賽跑。”
即便如此,明維仍然顧不上休息。回到眼庫后她得先把捐獻者的血樣做傳染病初篩,排除傳染性疾病,穿戴好無菌手術衣和無菌手套,進入眼庫實驗室,通過裂隙燈和角膜內皮顯微鏡對角膜進行質量評估:“角膜非常透明,內皮細胞的數量和形態也很好。”
明維表示,處理好的角膜會被放入4℃的恆溫冰箱進行保存,此后,這兩片珍貴的角膜會在最短時間內匹配給適合的患者,幫助他們重見光明。
365天手機不關機,與時間賽跑從未停下
成為角膜捐獻協調員以來,她的手機從來沒有關機、停機的時候,也沒有下班休假的概念。一年365天,24小時隨時待命,電話響起,她就要爭分奪秒趕往醫院,去傳遞愛和希望。她見証著無數人生命的最后一刻,卻也在同時迎來另一種意義上的“新生”。
“人去世的時間無法控制,隻要我的電話一響,家人就知道我必須出門了。”今年除夕夜,明維正和父母、丈夫、孩子一起圍坐在電視前看春晚,一個電話鈴聲突然響起,明維趕忙走到陽台接聽,電話那頭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我父親剛走了,他生前簽訂了角膜捐獻協議,你們快點來吧,取完角膜我們家還要辦后事。”
對於角膜捐獻協調員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關鍵。作為協調員,她在這場跟時間的賽跑中不能缺席,必須爭分奪秒!接到電話后,明維一邊跟家裡人打招呼,一邊急忙往門外走,懂事的女兒當即給媽媽遞上一條圍巾。
“角膜捐獻,常常要與時間的賽跑,所以我一直在路上。過年7天假,我3天都是晚上或大半夜被叫去醫院,家裡人跟我在一起就怕我手機鈴聲響。”談及此處,明維臉上顯示出對家人的一絲愧疚,“但是我不去,這片角膜可能就會被浪費,角膜捐獻志願者的遺願也可能無法完成。”
因為要搶角膜摘取的最佳時間,相比深夜接到捐獻電話,明維更怕的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接到捐獻電話,因為取角膜要與時間賽跑,夏天超過6小時對角膜質量影響非常大。
從事角膜捐獻協調工作13年以來,明維跑遍了湖北省大大小小的地方。有一年冬天到孝昌去取角膜,由於下雪,進村的路結冰打滑,車差點翻到田埂上……雖然最后還是順利取回了角膜,但家人后怕不已,都勸說她不要再繼續做這個工作了。明維卻不這麼看,既然選擇了就不后悔,“這個職業是給人帶去光明和希望的,我自然需要樂觀對待。”
“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准備著。”明維說,意外發生的不定時性、供體心臟停搏后獲取角膜的時效性,決定了協調員必須24小時待命。
渡人自渡,勇逐生命之光
角膜捐獻協調員的工作,一面是復明的希望,一面是生命的消逝,介乎期間,十分挑戰心理素質。
“作為一名角膜捐獻協調員,首先要確定捐獻者的基本信息,與捐獻者家屬聯系進一步確認捐獻意願,針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困難做好准備和應對措施,接下來就是准備所有物品和資料,合理規劃出行的路線和方式,爭取用最快的時間到達捐獻者處,完成捐獻相關材料的簽署及角膜摘取工作。”
這套工作流程,明維早已爛熟於心。但工作的背后,依然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有到達現場后捐獻者家屬意見不統一導致臨時反對捐獻的,也有趕到現場才發現角膜不適合捐獻的。
在一次採集過程中,明維和醫生抵達現場,當家屬知道取角膜要摘除眼球后,情緒非常激動,當場撕毀了遺體捐贈協議書。明維看著傷心欲絕的家屬,上前安慰道:“隻要你們有一個人不同意,我們就不捐,一切尊重家屬的想法。”隨后又耐心解釋,“其實不是所有的取角膜都要取眼球,每個個體情況不同,這要根據醫生在現場看到的環境而定。”
明維告訴家屬,即便摘除眼球也會給捐獻者安裝義眼,在外觀上保証捐獻者的儀容不會改變。聽到明維的耐心解釋,家屬們最終改變主意,同意捐獻。
“拒絕,猶豫,甚至白眼,在協調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情緒激動的家屬,這實在是太常見了。換個角度想,如果是自己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可能也接受不了。”明維說,與捐獻志願者的家屬溝通是協調員的重要日常工作。
直面生死,穿梭於黑暗與光明、絕望與希望之間,逐漸讓明維反思自己的人生態度:看到患者離去,看到那些悲痛的家屬,心裡真的會非常難受。
協調員的工作是渡人自渡,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把握當下。
在明維心中,這份工作意義非凡,只是需要不斷排解情緒。
休整之后,又如往常一樣,無論何時何地,哪怕凌晨深夜,為了不錯失任何一個為患者爭取光明希望的機會,風塵仆仆,即刻奔赴。
生死“擺渡”,在武漢角膜捐獻志願者越來越多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陳鵬的一片眼角膜將在當日幫助一位圓錐角膜患者重見光明。而在此前4天,他的另一片眼角膜已經幫助一位病毒性角膜潰瘍患者重見光明。
得知消息后,陳鵬的妻子倍感欣慰,“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真好,也希望他能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活著,給我們留下點念想。”
在不到15平方米的眼庫辦公室裡,放了一整排檔案櫃。明維指著櫃子告訴大家:“這裡面都是我這些年經手的捐獻者檔案,10人一冊,我都按年份存檔。”
她隨手抽出一份檔案,打開掃了一眼便介紹道:“你看這位捐獻者,是個老人,他生前就找到眼庫來說要做遺體捐獻志願者,並在我們這邊登記了。他去世后,是他老伴聯系的我們。這位老人的眼角膜幫助了兩位眼盲症患者。”對於自己整理的檔案,明維了如指掌。
“捐獻者不僅有老年人,也有中青年人,甚至是小朋友,去採集他們的角膜時,心裡特別疼。”在協調見証的工作中,明維深感世間百態,也由此更希望能救治更多的人,讓捐獻者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見証母親重獲光明的經歷后,前不久,黃奶奶的女兒也在武漢市紅十字愛爾眼庫完成了眼角膜捐獻志願者登記。
在這十余年的工作中,明維有個深切感悟,那就是願意捐獻的人逐年增加,而且還有不少志願者團體幫助他們宣傳角膜捐獻,“上周剛剛有個阿姨找上門來簽捐獻協議,她說她媽媽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自己也要做一名角膜捐獻志願者,做這樣的好事很酷,沒什麼可擔心的。”
“中國有近500萬角膜盲症患者,其中絕大多數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但每年實施角膜移植手術僅不超過1萬台,主要原因在於角膜供體匱乏。”武漢愛爾眼科漢口醫院院長曾慶延教授介紹現階段我國角膜移植現狀時指出,我國每年角膜捐獻量僅5000多片,而有幾百萬人等著角膜做移植手術。
談及未來,明維說,希望自己能為更多的人送去溫暖和光明,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到角膜捐獻的事業中,幫助更多的角膜盲症患者重見光明。
“擺渡”在生死之間,是“明維們”的職業選擇,更是“明維們”發自內心的驕傲。(茜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