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湖南常德市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精耕細作增產提質措施實

吳齊強 顏 珂 孫 超
2024年05月21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增產提質措施實(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一線見聞)

碧水繞田,禾苗青青。田埂上,36歲的種糧大戶戴宏輕點手機,無人植保機隨即吹起旋風。

“搞好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得跟上。飛防的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卻隻有1/10。”說話間,無人機快速飛向遠方。

戴宏所在的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連同周邊鄉村1.1萬畝水田,近年來建成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強調,“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讓種糧也能夠致富”。

“增產提質,種子是關鍵。”拿出早稻米樣品,戴宏向記者介紹今年選種的“湘早籼24號”,“圓粒米,產量高,適合米粉加工,稻谷好賣得很。”

良種選擇有訣竅。鼎城區農業農村部門定期組織評比展示,各類種子來“比試”,“優勝者”先小規模試種,看准了再推廣。“去年新品種早稻一畝多掙200多元。”戴宏說。

“種了大半輩子地,無人駕駛的插秧機還是頭一回用!”站在自家大田前,港中坪村種糧大戶王禮枝聊起今年插秧的新鮮事。

插秧機加裝智能化模塊,自主規劃線路,遇到邊角慢下來,遇到田埂會轉向,插秧水准不輸“老把式”——說起種田新事,王禮枝連說沒想到:“如今穿著皮鞋也能種田,從插秧到烘干,都能購買服務。”

從“有機可用”到“有機好用”,常德市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去年提升至83.8%,新型農機裝備佔比超過40%。

“王大姐,秧苗移栽后,除草、防虫、施肥都得跟上。”謝家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粟紹軍蹲在王禮枝的田塊前,仔細察看秧苗長勢,“先施藥除草,還得保持適當水位以水控草,‘分蘖肥’也要施早、給足。”王禮枝邊聽邊點頭:“有專家指導,心裡更有底。”

良種良機配良法。示范片區採用統一優良品種等“五統一”,去年早稻、晚稻兩季畝產高出鼎城區平均水平約130公斤。

粟紹軍領著記者去看示范片區今年新擴建的育秧工廠。早稻秧苗移栽后,連綿的大棚裡顯得格外空曠。工廠化育秧好處多:撒土、播種、洒水自動化,水肥灌溉一體化,病虫害也比傳統方式少。粟紹軍掰著手指頭介紹:“加大集中育秧推廣力度,調整株距合理密植、低茬收割減少損耗……精耕細作依然大有提升空間。”

廣袤田野上,活躍著青春的身影。田埂上遇見陳帥宇,這名90后返鄉大學生步履匆匆,“與幾家農機企業談好意向合作,今年要在示范片區新建農機零配件倉儲點和快修站,讓農機維保更便捷。”

陳帥宇牽頭成立的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300多人,2023年社會化服務面積累計超過5萬畝。“今年社會化服務面積增加了4000多畝,合作社又多了3名年輕社員。”陳帥宇說,“我們‘新農人’,更要當好‘興農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1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