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酒“千年釀酒史暨桃花源文化研討會”圓滿落幕
行盡瀟湘到洞庭,桃花源裡飲武陵。為響應常德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強做優常德白酒品牌”戰略,更好地推動本土品牌發展,7月23日,由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主辦的“桃花源裡 美好武陵——千年釀酒史暨桃花源文化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桃花源旅游管理區舉行。
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原評委及行業專家、學者齊聚桃花源景區,溯源湖南、常德釀造歷史,探討酒文化,共同品味桃花源裡的詩酒生活。常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彭睍丹出席活動。
常德酒文化溯源
常德的釀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城頭山遺址,6500年前,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用富余的糧食開始釀酒。到了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常德已經出現了精美的青銅酒器,顯示出當時釀酒技藝的高度發展。東晉時期,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使常德的美酒文化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北宋時期,武陵桃源酒法便記錄在《北山酒經》中,展現了武陵酒的悠久歷史和釀造技藝。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曲雲華和中國文聯文藝中心原副主任、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研究員劉德偉從文化遺產賦能武陵酒傳承與發展的方向對武陵酒表達了期許。他們認為,武陵酒的傳統生產技藝要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走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未來產品開發、文化定位要更多聚焦中青年群體,推動文旅加非遺高質量發展。
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原理事長張柏從文物、歷史角度解讀湖南、常德地域文化及釀酒文化﹔湖南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后合作導師舒麗麗,從湖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皿方罍”的前世今生,來看常德地區的釀酒史。他們從考古的角度,以常德地區實地出土文物為例生動講解了歷史中常德城的璀璨酒文化。
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賽時,企業戰略咨詢專家、中國酒文化典籍收藏家、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收藏與專委會副秘書長田卓鵬,分別對湖南酒史與武陵風情、文化與營銷開展討論,精彩發言博得陣陣掌聲。
35年后再評武陵酒
7月22日上午,曾在35年前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品評武陵酒的原評委們如約而至常德,在參觀考察武陵酒廠區后,再次聚首品評武陵酒,給出了新的評語。這些評語在23日的研討會上正式亮相。35年前,評委會對武陵酒的評價是:“醬香突出、幽雅細膩,口味醇厚而爽冽,后味干淨而餘味綿綿,飲后空杯留香持久。”
今天,在常德桃花源, 鮑沛生、王貴玉等9位評委再次品評后給出的評價是:“微黃色清亮透明、醬香優雅舒適、綿柔諧調醇香、豐滿醇甜、爽冽后味干淨、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風格典型。”
對比相隔35年時光的兩句評語,新的評語多了3句,除開對色澤的描述“微黃色清亮透明”外,“豐滿醇甜”“風格典型”則是評委們對武陵酒內涵新增的褒獎。
當武陵酒鑒評會專家組組長王貴玉將新的評語現場傳遞給武陵酒的五位國家級白酒評委王貴軍、張福艷、陳家好、黃麗娟、吳若薇時,現場掌聲雷動,這更像是一場時代的接力棒,傳統技藝的美好傳承。
王貴玉表示,酒文化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各有其美,好而不同。再次品評武陵酒讓大家感觸頗深,很高興武陵酒在35年后能有更好的發展。不在赤水河卻能生產出高端醬酒,武陵酒創造了一個奇跡!
在現場,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超滿懷感激,他說:“35年前,評委們給予武陵酒高度評價,才使得我們企業有了發展壯大的契機﹔35年后,大家再次關心武陵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我們都一一記錄,將認真思考。這些年,武陵酒一直在做困難並且正確的事情,堅持做到極致,以確定性解決不確定性,不管市場變化,我們堅持把酒的品質做好,期以得到更多的消費認可。”
最后,張毅超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詮釋了武陵酒的優勢,並表示隻要堅持下去,對武陵酒所有美好的期許,都將成為現實。
為了感謝第五屆國家評酒會原評委、行業專家一直關注、認可和支持,研討會上,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現場對他們逐一發放了聘請証書。王貴玉、胡義明等組成了武陵酒強大的品質顧問團隊。相信在各位專家的共同指導下,武陵酒的未來能走得更遠。(何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