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氣象看湖南︱在岳陽,看見“一江碧水”向東流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如今的“華龍碼頭”。受訪單位供圖 |
候鳥的歡歌、麋鹿的倩影、江豚的微笑......這不僅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一幀畫面,更是如今岳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真實寫照。岳陽銘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囑托,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效,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11月14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湖南行活動走進岳陽,26位“網絡大V”一同領略這幅萬裡長江的全新生態畫卷。
“共抓大保護”,沿江兩岸重現“和諧畫卷”
“以前華龍碼頭機械轟鳴、污水橫流,非法砂石碼頭到處開採,兩岸烏煙瘴氣,看不到一點綠色。”東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林閣佬監測站巡護員周輝軍說。華龍碼頭曾是砂石廠聚集地。2011年,華龍混凝土公司在江邊建設了四條混凝土生產線等設施,沿江兩岸的生態也因混凝土生產和採砂活動被破壞。
轉機發生在2016年。在這一年,依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囑托,岳陽市依法取締華龍碼頭等區域內長江和洞庭湖沿線非法碼頭39個,完成長沙復綠19萬平方米,種植防浪、護堤林2100畝,累計修復濕地生態近6萬畝。完成拆除工作后的華龍碼頭,也因生態的恢復而有了一個更美的名字——江豚灣。
“現在好了,每年春天江水回暖時,這裡常常出現‘江豚拜風’的場景,最多時一天能看到20多頭江豚。有時在巡邏中吹起口哨,還會有小江豚躍出水面。”周輝軍自豪地說。
山綠了,水清了,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的數量也在增長。
“江豚的生長需要豐富的魚類資源和適宜的生態環境。”江豚保護志願者“江豚格格”譚格說到,“目前洞庭湖水域的江豚數量約為160余頭,增長數量是非常可觀的。”
“上岸”開網店,“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這是來自岳陽市君山區六門閘社區風干魚,是國家地理標志認証商標......”劉靜在自己的自媒體首頁這樣寫到。“十年禁漁”政策頒布后,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的劉靜父母親發揮起了自己制作風干魚的手藝,劉靜則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銷售,完成了從“下網捕魚”到“網上賣魚”的轉變。
如今,劉靜家的風干魚每年銷售額近600余萬元。不僅如此,她還帶領76戶周邊漁民開起了線上直播,共同走上“致富路”。
劉靜不是個例。近年來,岳陽全面實施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扎實做好漁民退捕上岸、轉型轉產工作,幫助“捕魚人”實現向“護魚人”“產業人”的華麗轉身。
據了解,目前岳陽君山區的565戶1091名漁民全部“上岸”,具備正常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及家庭成員實現100%轉產就業。六門閘退捕漁民戶均年收入也從2019年的2.48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10.48萬元。
一江碧水不僅帶來“風干魚”產業,也帶來源源不斷的游客。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文旅產業的發展。據介紹,每年在當地舉辦的蘆葦節等特色活動總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綠水青山”的美景也讓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站在江邊,極目遠眺,一江碧水正緩緩繞過回水灣向東流去。如今的長江兩岸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26位“網絡大V”紛紛為這裡“點贊”。(王思雨)
![]() |
改造前的華龍碼頭。受訪單位供圖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