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湖南懷化發型師曉華,獲網友點贊“聽得懂話”

發型師那麼多,為何她能火(身邊的經濟故事)

本報記者 申智林
2024年11月22日14: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曉華(前左)在給顧客理發。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下午3點,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長泥坡村,“靚點”理發店不大的門面外,人頭攢動。好奇、期待、急切……各種神情,落在等候多時的顧客臉上。

  “1號!2號!”隨著兩聲叫號,小店下午的生意開張,網名曉華(真名“李靜”)的發型師系上紫色圍裙,熟練地開始直播。

  爆火后,外地女顧客來讓專剪男發的曉華理發

  曉華:“女發我剪得沒我老公好。”

  顧客:“我不介意。”

  曉華:“我不能隨意嘞。”

  小店玻璃門半開,兩名拿到號的男女顧客趕忙進門。

  女士從天津來,原本拿的是曉華丈夫楊春鬆的剪發號,但也想由曉華來理發。“女發我剪得沒我老公好。”直播鏡頭前,曉華坦率而真誠。

  “我不介意。”顧客倒不在乎。

  “我不能隨意嘞。”曉華堅持說。從事美發行業11年,她和丈夫都特別看重顧客的評價,也有自己的原則。充分溝通后,這位女顧客同意了。

  早些年,曉華主要給丈夫打下手。“他擔心我剪不好,客人不滿意,壞了口碑。”曉華說,連續幫工幾年、掌握了基本技能后,顧客不多時,自己開始慢慢上手。“萬一剪不好,有他兜底,不怕。”曉華說。

  漸漸地,曉華的技術越來越好,有的發型甚至比楊春鬆“拿捏”得更到位。獨自執剪之后,兩口子分工明確,一個剪男發,一個剪女發,各展所長。

  理發的間隙,曉華跟直播間的網友實時互動——“謝謝大家的夸獎,其實我只是失誤少些……”

  邊理發、邊直播的想法始於今年2月。

  當時,為了吸引客流,曉華在征得顧客同意后,將剪發過程制成視頻,陸續發到短視頻平台。因為剪完的顧客大多“笑著走出理發店”,曉華逐漸得到許多網友關注。

  20多天前,曉華的直播間迎來一夜爆火。眾多網友從線上奔赴線下,隻為親身體驗一次她的剪發技藝。

  “顧客一撥接一撥。”曉華說,那天她和丈夫從早上7點開始忙,“剪刀恨不能剪出火星子,顧不上吃飯,水都沒喝幾口。”終於滿足了當天每位來訪顧客的剪發需求,曉華拉下卷閘門時,時針已經指向凌晨2點。

  擔心身體吃不消,在朋友的反復勸說下,曉華決定改為排隊放號,工作強度才稍稍降低一些。

  細致觀察、真誠溝通,掌握顧客需求后才下剪刀

  網友:“聽得懂話”“剪著剪著就好看了”“沒有尷尬期”……

  曉華:“做服務嘛,就是想盡可能讓顧客都滿意。”

  眼前,剛落座的顧客是懷化本地小伙子尹鬆,專程從黔城鎮趕來。“想剪成什麼發型?長度到哪個位置?”扶正尹鬆頭部,曉華仔細打量,笑著詢問,掌握清楚后才下剪刀。

  曉華話不多,一邊給尹鬆剪著,一邊關注著他的微表情。這個習慣,源於以前的一次剪發經歷。

  “剪個微分碎蓋。”當時,一個男生走進店裡。

  “好嘞!”應下要求,曉華舞動剪刀,流暢地剪起來。

  刀光閃爍、發絲飄飛間,曉華卻感覺手裡的剪刀越來越沉重。雖然顧客未發一言,但善於觀察的曉華注意到,他的面色逐漸變得凝重。

  “哪裡不滿意嗎?”曉華忍不住問,但換來的是沉默。“你不說,我就不剪。”曉華半開玩笑地把剪刀放下。

  “我要的微分碎蓋,發絲是往后的,你這是往兩邊,完全不對。”良久,男生終於開口。

  曉華一聽,馬上樂了:“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你一直不說,我就一直不知道,剪完你生我的氣,我自己也生氣。”

  重新溝通后,按照男生的要求,曉華慢慢打理出了他想要的效果。這次經歷讓曉華明白,有的顧客不善於主動表達想法,作為理發師,要從細節中去體會。

  細致觀察,真誠溝通,正是曉華准確把握顧客真正需求的秘訣。“做服務嘛,就是想盡可能讓顧客都滿意。”曉華說。

  “聽得懂話”“剪著剪著就好看了”“沒有尷尬期”……直播間裡,數萬網友在線圍觀曉華給尹鬆剪發,大家的評論也很接地氣,仿佛自己就是在剪發的那一個。

  11年間,價格從15元漲到30元后保持不變

  網友:“姐姐的手藝值得更貴的價。”

  曉華:“30元理發價格不低,我的手藝目前差不多就值這個價。”

  20多分鐘一晃而過,清洗吹干后,曉華和尹鬆合了個影,對照價目表收了款。“男士洗剪吹30元”,紅紙打印的價目表已經舊到褪了色。

  11年間,“靚點”理發店的男發洗剪吹價格隨行就市,從15元漲到了30元。在懷化,這基本處於中下水平。這些年,曉華注意到,有的理發店漲到了40元、50元,甚至漲到百元的也有。夫妻倆安守30元的價格四五年了,倒也泰然。

  小店火了以后,不少網友說:“姐姐的手藝值得更貴的價。”

  “服務有好壞,價格有高低。”曉華說,“那些價格高的,隻要能提供更多服務、更好體驗,就沒有問題。我覺得30元理發價格不低,我的手藝目前差不多就值這個價。”她舉例說,一些顧客對造型有特殊要求,對提拉的手法有一些講究,自己並不會,不好意思把價格提上去。“做不了五星大廚,就開好自己的粉面鋪。”熱愛美食的夫婦倆,把小店的生意比作做菜。

  爆火后的第一時間,有很多廠商和中介機構前來談合作,曉華一一婉拒。“流量就像一陣風,總會過去。現在,我隻想剪好頭發,繼續開好小店。”曉華憨憨一笑。

  開店11年,夫婦倆隻搬過一次店面,還是因為原來門面的配套不太完善。之后,他們在同一小區租下現在的門面,便沒再動過。“老顧客多了,舍不得也放不下。”曉華說,現在有超過三成顧客是回頭客。

  前10年,小店也曾經歷低谷。“最少時,每天毛收入隻有200多元,除去房租、水電、損耗開支后,利潤隻剩幾十元,但也沒想過向顧客推銷辦卡、開套餐。”曉華說,“顧客用腳投票,消費自由,我不想互相捆綁著。”

  直到今年五六月,一些本地網友從短視頻平台追過來剪發,為感謝大家的支持,又不好直接降價優惠,曉華才和丈夫商量著短暫推出了“會員”服務。讓曉華有些犯愁的是,現在更多外地網友過來剪發,排隊守在門外,讓她騰不出時間去照顧原來的“會員”。她計劃著,等熱度過了,就把費用退還回去。

  對於熱度的下降,曉華也做好了准備。“流量降到現在的2/3,甚至1/3,也有剪不完的頭發了。我喜歡這行,相信隻要細水長流,就能把生意做好。”曉華說。

  正說著,又有顧客進店,“剪個‘栗子頭’,要帥的。”

  “包滿意!”比劃好長度,曉華又舞動剪刀,忙活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2日 10 版)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