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要聞

一片蘆葦的綠色轉型(綠色轉型新圖景)

本報記者 楊 迅
2024年11月19日09: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南洞庭湖蘆葦蕩。
  鐘祖彪攝

  蘆小妹食品有限公司員工正對蘆筍進行加工。
  本報記者 楊 迅攝

  採用“菇—稻—菇”輪作模式的蘆菇大棚。
  鐘祖彪攝

  走進湖南益陽沅江市,隻見水網密布,河湖縱橫,蘆花蕩漾。

  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其中湖洲水面154.05萬畝,湖洲中蘆葦面積約45萬畝,年產蘆葦37萬噸左右,約佔湖南省蘆葦總產量的45%。

  此前,沅江曾依靠蘆葦作為造紙原料發展經濟,但隨著洞庭湖造紙產能的大規模退出,大片蘆葦如何利用,一度讓當地十分苦惱——任其生長,容易成為污染之源﹔堆積在外,又容易成為安全隱患。

  2015年起,沅江在蘆葦綠色低碳轉型上下了許多功夫,探索出了相關路徑,讓蘆葦從“廢柴”變身為“資源明星”。

  

  加工蘆筍——

  推出生態健康食品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蘆葦在春天長出的嫩苗,即為蘆筍,洞庭湖區的百姓將其視為傳統美味。

  蘆筍的植物學名叫“南荻筍”,食用歷史悠久。蘇東坡、歐陽修等文人墨客留下了“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和“荻筍鰣魚方有味,恨無佳客共杯盤”等詩句。

  沅江蘆筍生於垸外湖洲,“吃露水”生長,無須施肥、洒藥和人工栽培,富含黃酮、膳食纖維、有機硒及鈣鎂鋅等微量元素,高鉀低鈉特征明顯。南洞庭湖灘涂濕地上特殊的自然環境,使沅江蘆筍口感清香脆嫩,營養和藥用價值高,具有天然野生、遠離污染、綠色環保的特點。

  近年來,沅江經過積極探索,實現了蘆葦由造紙原料到生態健康食品的轉型。2018年6月,湖南省明確沅江蘆筍為沅江市“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

  依托當地蘆葦資源,沅江市蘆小妹食品有限公司近年來圍繞蘆筍做足了功夫。記者走進公司的生產間,工作人員正在將蘆筍加工成形式多樣的食品。公司生產負責人曾仲秋表示,沅江蘆筍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言語之間,滿是自豪。

  沅江市蘆筍蘆菇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熊立波說,以前,當地對蘆筍的利用比較單一,村民們採摘后,一般是制成咸菜拿去售賣,收入有限。建立標准化蘆筍加工廠后,採取蒸煮殺青流水線作業,可以24小時三班輪流生產,顯著提升了蘆筍的利用率和產品質量,也讓村民們實現了增收。

  蘆筍粉汁、蘆筍面條、蘆筍餅干、蘆筍飲料……沅江蘆筍產業深耕產品精深加工領域,已研發並上市的蘆筍產品有9大系列27種產品,並陸續開發了營養保健和美容護膚等高附加值產品。

  沅江市委宣傳部新聞通訊組組長黃擁軍介紹,隨著蘆筍產業的推廣,沅江蘆筍銷售從沅江市周邊加速向外輻射。如今,沅江的蘆筍生產企業達到16家,蘆筍食品產量增加到3萬噸,產銷兩旺。2023年,沅江市蘆筍產品已經銷往北上廣深等30多個大中城市,市場反響好,客商回頭率高。目前,沅江蘆筍的年產值在30億元左右。

  培育蘆菇——

  尋找經濟增長新亮點

  在沅江,對蘆葦的利用,不能不提蘆菇。蘆菇是以蘆葦作為基質培育出的食用菌,產業鏈長,覆蓋面廣,容易大面積推廣……如今在沅江,蘆菇已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新生事物,變成了備受關注的香餑餑。

  今年60歲的石躍龍,1984年畢業於沅江農校,曾在沅江市漉湖蘆葦場科研站從事蘆葦科研工作,與蘆菇有著不解之緣。石躍龍住在漉湖蘆葦場,蘆葦造紙沒落后,他就在思考如何馴化蘆葦蕩中的野生蘑菇,利用蘆葦作為基質來加以培育,這樣既能消耗存量的蘆葦,也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說干就干,石躍龍到葦田裡面採了10多種食用菌送到了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從中精心挑選了“膠狀鱗傘菌”等3種品類稀有且產量高的食用菌進行培育,通過幾年的研發,這3種食用菌成功被馴化,其營養、口感、產量都優於其他常規栽培品種。蘆菇被成功馴化,為沅江蘆葦的綜合開發利用開辟了新的可能。

  經過幾年的不斷試驗、摸索,如今蘆菇種植技術已基本成熟,產量由原來的幾十斤一畝增長到現在的最高可達8000斤一畝。馴化的蘆菇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由於實驗基地生產的蘆菇供不應求,石躍龍開始搭配沅江水稻、蔬菜等農作物,研究蘆菇多樣化種植模式,從中甄選出各種不同環境下種植蘆菇的最優搭配,“稻—稻—菇”“菇—稻—菇”等新的種植模式被摸索出來,帶動了農民增收。

  隨著栽培技術的發展,原本隻能在蘆葦蕩生長的蘆菇,如今也在智能化工廠中安家落戶。

  看著工人在蘆菇菌包供應中心忙著用蘆葦基質培育菌種,湖南蘆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志群笑著說,公司通過與湖南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多家機構聯合研發,實現了蘆菇四季均可採摘。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生產技術,定好價格包回收,和農戶簽訂種植產銷協議,讓蘆菇種植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據統計,該公司帶動約2000名群眾創業就業,年人均增收約3萬元。

  發展蘆菇產業成為提升洞庭湖區農業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新路徑,當地村民看在眼裡,甜在心裡。

  “以前,鄉親們都是當樵民,通過砍蘆葦來掙一點辛苦錢,收益不高,也不夠環保”,柴下洲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羅生表示,自從掌握了蘆菇種植技術后,鄉親們每畝蘆葦可以獲得約1.7萬元的收益,“大家的腰包鼓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更好啦。”

  蘆菇餡的餃子、蘆菇米、蘆菇和蘆筍罐頭……窗明幾淨的“湖洲鮮品”店鋪裡,琳琅滿目的蘆葦衍生食品,令人目不暇接。店鋪經理廖建芳對每樣產品如數家珍,看到沅江蘆葦的綠色低碳利用勢頭后,她於2018年成立了食品公司,當時是抱著探索的心態,沒想到市場反響很好。如今,產品熱銷浙江、廣東、福建等地,還時常會去農博會參展,店面從之前的30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260平方米,銷售的品種也從之前的十幾種增加到現在的50多種。“沒想到小小的蘆葦能創造巨大的價值,帶來滿滿的幸福,這樣的日子有奔頭!”廖建芳感嘆。

  制造蘆花板——

  變廢為寶形成產業

  今年5月10日,沅江市與湖南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了年產50萬立方米蘆葦刨花板項目簽約儀式。

  項目選址在原沅江紙業公司,總投資約12億元人民幣,可年產50萬立方米蘆葦刨花板,分2期建設,其中一期投資約7億元,建設產能為30萬立方米/年,用地面積約208畝。

  湖南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丙坤表示,項目建成后,可將洞庭湖區豐富的蘆葦作為基礎原料生產家居制品,不僅可實現蘆葦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有效緩解蘆葦杆和蘆葦花腐爛后對湖區造成的污染,還可以保証來年蘆葦的正常生長,充分發揮蘆葦“淨化器”“擋風牆”的作用。

  湖南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指揮部副指揮長聶國輝介紹,公司此前已在內蒙古、遼寧布局蘆花板業務,沅江是目前唯一在長江以南的廠區,將從2025年開始收割蘆葦。

  “收割蘆葦之后,把它打碎,然后再通過相關的工藝把它壓實成蘆花板,目前在內蒙古和遼寧供不應求。”聶國輝表示,蘆花板有三個優勢:一是蘆葦是純天然的,一年一生,用蘆葦制造的蘆花板替代木板,能節省很多木材﹔二是蘆葦是水生植物,造出來的蘆花板更耐潮濕﹔三是較其他材質板材,蘆花板強度更大,耐彎折,不易變形。

  張丙坤表示,沅江工廠預計能解決200多個就業崗位,按照一年產量50萬立方米來算,產值預計能達到10億元。蘆花板建廠投產后,沅江市開發區還將引進面板、封邊材料、家具五金等產業鏈,打造一個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蘆葦產業園。

  湖南安環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慶,在蘆葦開發利用方面也很有心得。他本是天津人,此前在天津經營顆粒廠,來沅江收蘆葦時,因為看中了當地的發展潛力,將顆粒廠的設備從天津搬了過來,投入7000多萬元建廠,並將此前和自己對接的企業也都引進到沅江。

  “從杆到葉,蘆葦全身都是寶。”陳慶介紹,工廠將蘆葦的價值充分利用,制造的產品包括用蘆葦提取低聚木糖、納米纖維素、冶煉陶瓷的木質素以及制造鈉電池負極材料等,工廠加上下游產業鏈,帶動500多人就業,年產值1億多元,公司已納入沅江市蘆葦高質化利用“一園兩基地”規劃布局。“目前公司運轉良好,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陳慶說。

  沅江邊,蘆葦蕩,一群白鷺展翅飛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