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中和鎮:讓傳統養殖業煥發新生機 走出農文旅融合新路

“水痕秋落蟹螯肥。”每年秋冬交替之際,是大閘蟹最為肥美的時節。在瀏陽中和鎮蒼坊村,晨曦初露,瀏陽中和鎮千首農業負責人葉光明便挎著簍子,去生態養殖基地收螃蟹。基地裡,一隻隻大螃蟹在網籠中爬動,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似乎在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瀏陽中和鎮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探索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讓傳統養殖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從最初的一方山塘試點養殖羅氏蝦,到如今中和村、蒼坊村、清江村、長安村等村庄聯動發展,養殖基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養殖品種日益豐富,小龍蝦、大閘蟹、中華鱉、黑斑蛙等水產品紛紛登場,一片“豐”景向好。
蝦蟹搶市
立冬時節中和蝦蟹肉滿膏腴
小船劃開水面,蕩起層層漣漪。葉光明熟練地掀起網籠,沉甸甸的收獲讓他喜笑顏開。經過一年五六次蛻殼生長,如今的大閘蟹蟹殼青亮,蟹鰲碩大,肉質飽滿,膏黃豐盈。
優質的食材往往隻需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將螃蟹從蒸籠上端下來,掰開蟹殼,滿滿都是蟹黃,品嘗一口,鮮香滑膩。將蟹肉蘸上一點生抽,放進嘴中,鮮香和清爽的風味瞬間交織,讓食客們紛紛叫好。
與此同時,在中和鎮長安村的沐心谷,一群游客正圍坐在一起,享受著剛剛捕撈上來的羅氏蝦。新鮮的羅氏蝦個大飽滿,在燒烤紙上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掰開殼,滿滿的蝦黃蝦肉,肉質軟嫩、爽甜。
憑借著優質的蝦蟹品質和穩定的產量,中和鎮吸引了源源不斷的食客和訂單。甚至在市場蝦蟹已至尾季時,這裡的蝦蟹還能錯峰供應。
品質好、供貨足,讓越來越多懂吃、會吃的食客涌入中和鎮,蝦蟹行情一度緊俏。目前,清江村、中和村、蒼坊村的羅氏蝦已經銷售一空﹔沐心谷的羅氏蝦、黃金草魚還在火熱銷售中﹔葉光明的大閘蟹搶購者眾多,為此,他還在瀏陽城區設置了一個提貨點。
生態活水
發揮綠色優勢,打響“和字”品牌
食客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不禁好奇,在今年高溫天氣導致市場普遍受影響的背景下,為什麼中和鎮的蝦蟹依舊能保持高產且品質上乘?“制勝法寶”便是中和鎮天然的綠色優勢。
走進葉光明的大閘蟹生態養殖基地,這裡緊鄰小江河,流水潺潺,水草豐盈。葉光明介紹,近年來他致力於水體與水草的培養,成效顯著。
“豐茂的水草為蝦蟹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既能遮陽納涼,助力蝦蟹順利蛻殼養膘、提升免疫力,又能有效避免蝦蟹互斗,減少殘蟹、死蟹的數量,從而確保品質。”葉光明表示,這也是中和鎮養殖戶成功抵御高溫挑戰,保障養殖產量穩定的關鍵所在。
中和鎮水資源豐富,境內溪流交錯,湖泊星羅棋布。養殖基地水源均源自深山,水質純淨無污染,且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在科學管理之下,水體自然形成了平衡的生物鏈,為蝦蟹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作為科技特派員,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志剛說,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水產品的品質。隻有水質清澈、餌料豐富,才能培育出黃滿膏肥、口感甜美、肉質細嫩的蝦蟹,從而在市場上贏得好口碑。
實際上,如何利用好天然山水資源,打造致富之路,一直是中和鎮積極探索的課題。過去,中和鎮的傳統水產品隻有魚、泥鰍。
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養殖戶的專業知識,同時積極引進科技特派員,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扶持和專業指導,中和鎮逐步構建起特色產業格局。如今,羅氏蝦、大閘蟹、黃金梨等18個優質“和字”品牌農產品聲名鵲起,深受消費者喜愛。
一業興,百業旺。活水不僅養活了蝦蟹,更帶動了“荷魚套養”“稻蝦共養”“輪作休耕”等科學管理模式的推廣,激活了中和鎮的經濟。去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金額超300萬元,其中5個村突破50萬元大關。
振興篇章
厚植本土,三“色”並進加速振興
暖陽投射,山間霧氣漸收,綿延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和薄薄的雲霧相映襯,構成了一幅山清水秀的水墨風景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新時代,中和鎮以富民、興村、強鎮為目標,全力以赴書寫振興篇章。
“我有自信,我們中和鎮的蝦蟹水產品的品質,就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比較也能名列前茅。”葉光明表示。歷經數年的水產養殖實踐摸索,他遍訪全國,虛心向水產領域的權威專家請教,在與全國各地水產品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精進,在各類展會與品鑒會上屢獲贊譽。中和鎮的蝦蟹以其鮮香細嫩的口感征服了業內人士的味蕾,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今年,葉光明自家種植的玉米獲得有機轉換認証証書。如果能將養殖的羅氏蝦、大閘蟹同樣納入生態有機農產品的行業,那將是對中和鎮農產品品質的極大贊譽與肯定。這正是他接下來奮斗的方向與目標。
有了品質保証,農文旅的有效結合也讓中和鎮特色農產品蹚出了一條新路子。據長安村沐心谷負責人劉金梅介紹,通過讓游客體驗釣蝦的樂趣,品嘗新鮮制作的蝦滑、蝦餃等美食,沐心谷成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旅游體驗項目。中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文學則表示,依托得天獨厚的活水資源,中和村不僅培育出了優質的羅氏蝦,還精心打造了集戲水、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三元俚溯溪旅游開發區,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隻有扎根本土優勢,持續精耕細作,才能讓“特色”持續輸出。在守護綠水青山方面,中和鎮嚴格落實河長制職責,河湖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在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中,中和鎮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全面鋪排清江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讓其成為農業經濟的強勁動力。
接下來,中和鎮將以“紅色”“綠色”“特色”為發展三大引擎,堅定不移開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瀏陽篇章貢獻中和力量。(張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