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大產業|藍天智能:讓制造更“智造”
編者按:近年來,長沙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培育了大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它們以“專精特新”為核心競爭力,以產業為翼、創新為羽,開拓創新,為長沙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近日,人民網湖南頻道記者深入探訪多家“小巨人”企業,以企業為樣本,多面展現長沙經濟社會發展強大動能。
老樹換新芽。隨著智造“春天”的到來,傳統的工程機械生產線也展現出新氣象,逐漸向自動化、智能化形式轉型。
走進湖南藍天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天智能”)裝配車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種形態各異的鋼鐵部件,這些部件將用來組裝一個四向穿梭立體倉庫,幫助工廠進行大型配件籠箱儲存、大型原料托盤存儲等。
“它既是倉庫,也是‘保管員’。”公司總經理易全旺介紹,公司正在研發的四向穿梭立體倉庫主要由密集型貨架、穿梭車、垂直提升機、出入庫輸送機和WC調度控制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組成,能夠將現代工廠中類目繁多且瑣碎的部件儲存到特定貨架上,點點屏幕即可實現精准查、取、存,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裝配效率。
數智為擎 ,推動工業生產向“新”而行。
作為專門從事智能裝備研發生產的技術企業,藍天智能自2017年成立起,很快便在自動化設備與機械領域中嶄露頭角。截至2024年,公司擁有專利36件,預計年營收2.4億元。
“最開始我們主要做一些零散化的機械部件,2019年公司迎來了一次重要競標,對方要求‘量身設計’出一條符合公司攪拌車標准的攪拌筒焊接生產線。”易全旺回憶:“與以往不同,這次是一整條生產線的系統研發制造,對產品精度與自動化水平要求極高。因此於我們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經過兩年努力,藍天智能設計出的攪拌筒智能柔性焊接生產線成功取得了國家專利,是其研發的第一條非標准生產線。
基於此,藍天智能逐漸確立了發展大方向,即以技術創新為制造商提供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為制造插上“智造”的翅膀。
攪拌筒智能化生產線施工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以上述攪拌筒焊接生產線為例,一條定制化智能生產線的打造,前后用了兩年——非標准、定制化生產,難度究竟在哪?
“最難的是方案設計階段,每個模塊需要模擬出最終生產線的實際狀態,生產量、用工量,以及產品本身的設計都要納入考量。”易全旺說,這一過程需要反復試驗,各個環節的銜接與程序的設定也要不斷調整。為此,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
“一家創新型企業,人才是創新的核心”。易全旺表示,專利、產品與客戶、人才在藍天智能的發展過程佔重要地位,正是基於對研發團隊的注重,以及對客戶需求與產品的熟悉掌握,公司基本上能夠做到生產線“一次交付”,贏得客戶認可。
隨著公司業務從焊接應用逐漸向裝調應用、新能源、倉儲物流等方面不斷拓展,公司吸納了大批業內優秀人才,擁有一支由高技術水平的資深專業工程師組成的研發設計團隊,研發人員比重佔到了整個公司員工的40%。
談到今年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易全旺笑著說,這既是對公司的一種認可,也是一種責任,即要以“向新力”守護這份榮譽。
談及未來,易全旺表示,藍天智能將根據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發展需求,持續深耕智能制造生產線的優化升級,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智能化工廠。同時,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力點,助力企業實現更進一步的全方位升級。
(實習生劉媛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