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 | 株洲清水塘:騰“籠”之后,如何換“鳥”?

2024年12月31日15:19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大湖之南 | 株洲清水塘:騰“籠”之后,如何換“鳥”?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孫超

由老廠房改造而來的清水塘印象·1956文化藝術中心

在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清水塘印象·1956文化藝術中心”,近年來已成熱門打卡地。

這裡由原湖南省湘江氮肥廠的舊廠房改造而來。斑駁的紅磚房、高聳的大煙囪與新潮的霓虹燈、時尚的藝術作品相結合,碰撞出了工業旅游的新業態。

羅愛輝過去是湘江氮肥廠的產業工人,如今她成為了中心的工作人員。

“以前在這裡當產業工人,現在改行做服務業。企業變了,但是多年來熟悉的廠房還在,就業崗位還在,心裡感到很踏實。”羅愛輝說,目前這裡有員工30余人,多數都是和她一樣的企業再就業職工,人均收入超過了3000元。

株洲清水塘,是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重點布局的老工業基地,核心區面積15.15平方公裡,高峰期曾聚集了261家企業。2017年開始,湖南打響了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攻堅戰。企業關停、搬遷轉型、人員安置、污染治理、新城建設同步推進。截至2018年底,區域內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

2009年,清水塘老工業區一景

“隨企業搬遷的職工約1.4萬人,退休的約8000人,買斷和進入靈活就業的也有約6000人。就業崗位減少,再就業壓力大,是面臨的客觀挑戰。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我們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依靠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石峰區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明說。

結合舊廠房結構進行合理開發,是工業遺產文化保護的重要方式,又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新就業增長點。

2017年,搬遷改造前的清水塘工業區。

工業藝術設計師張湘東,過去是清水塘一家大型化工企業的職工,如今則專注於對清水塘工業文化的保護、發掘和利用。1956文化藝術中心的陳列布展,正是他的設計作品之一。“老廠礦企業的工人俱樂部、工會等組織,培育積累了一批文藝人才。如今,這一群體在清水塘培育發展出了一批工業文化相關的文創、研學企業。”張湘東說。

對於年齡較大或缺乏一技之長的就業群體,當地進一步強化就業信息推送和技能培訓。

在株洲九方裝備股份有限公司,36歲的電焊工張兵,正在為地鐵車輛焊接核心零部件。過去,在位於清水塘的株洲冶煉廠,他干的是普工。“上有老下有小,沒法跟著企業一起搬到外地。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有段時間真覺得這個地方還有我們這些人都要退出舞台了。”張兵說。

2021年,張兵在社區的微信群裡收到社區網格員發送的就業培訓通知。他結合自身興趣,參加了焊接技能培訓,成功拿到技能証書。經過人社部門推薦,他進入九方裝備就業。“人社部門的培訓幫我入門,企業內部的培訓幫我進一步提升。現在每個月,多的時候能有七八千元收入。”張兵介紹。

張兵的成功轉崗,還得益於就業服務的政策和平台。周明介紹,當地建立起網上的“求職牆”和“招工牆”,求職者與企業都可以掃描“兩面牆”二維碼,留下各自需求。一旦有崗位相匹配,街道社區網格員就會及時將信息精准推送給求職者。

像張兵這樣,從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走向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在清水塘還有很多。“不斷為各類就業群體提供及時准確、有公信力的信息,破除信息壁壘。2019年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完成以來,石峰區共組織創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1.33萬人次,已累計幫助近4000人成功實現就業、創業。”周明說。

如今的清水塘城市公園 詠洲攝

通過前期的搬遷改造、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清水塘“騰籠換鳥”,以新環境、新空間和新機遇持續吸引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鳳棲入巢”。株洲將清水塘片區定位為“新能源·裝備產業新城”,主動擁抱新動能,加速布局智能制造等新產業。三一能源裝備產業園、中車株洲所雙碳產業園、中車電動等重點企業和園區,紛紛在清水塘落戶,持續擴大片區的產業規模和就業容量。一度沉寂的清水塘,再次聚起了人氣。

記者從當地了解到,明年下半年,清水塘1956工業遺址文創產業園首開區有望開園。這裡將通過舉辦國際性競賽,搭建與國內外優質資源對接的平台。項目將按照全季運營思路,舉辦清水塘工業遺址節會、展覽、競賽等創意活動,“保護為主、運營先行、分步開發”。

清水塘的“塘”變清了 ,“清水塘”的“人”正在歸來。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顏珂

文字作者:孫超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