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產經

甘做群眾的“電騾子”

2025年01月11日18:59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甘做群眾的“電騾子”。單位供圖
甘做群眾的“電騾子”。單位供圖

1月7日,在湖南廣播電視台演播廳現場,目光如炬,掌聲如潮,來自國網湖南電力的東方紅(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覃道周、裴成輝、劉家輝站在舞台中間,接受湖南省委宣傳部授予的全省重大典型“新時代新雷鋒”榮譽稱號,並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電騾子”,來自湖南省海拔最高、供電環境最惡劣,素有“湖南屋脊”之稱的供電所,當地老百姓以最忠誠伙伴“騾子”為他們命名,在他們心裡,壺瓶山供電所的電工們,就猶如負重的騾馬,將沉重的電杆一根根背上山,又將山民們的土特產一點點背下山。

多年來,壺瓶山供電所30名電力工人承擔著876平方公裡大山、1872公裡高低壓線路、1.53萬客戶的供電、保電和服務重任,平均每個人負責30多平方公裡的大山,數年如一日為百姓守護光明,不僅如此,他們在崎嶇的山間為農戶捎帶山貨,為“麻風村”老人送去關愛,為山區學子孕育希望。近二十年的堅持堅守,他們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更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新雷鋒”的模樣。

不落一戶 用心點亮萬家燈火

“關奶奶,電還好用不?今年過年還缺不缺什麼東西?”1月5日,臨近春節,國網湖南電力東方紅(電騾子)服務隊隊員裴成輝、李樹軒再一次帶著年貨來看望89歲的關銀娥老人,盡管走了不下百次,但懸挂在峭壁間的羊腸小道還是讓隊員們走了兩個多小時。

“都好都好!‘電騾子’親人又來看我了!你們裝的光伏電好用得狠!”

關銀娥老人獨自居住在海拔1200米的石南山深處,這些年,當地群眾基本都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離開了大山,但老人執意留了下來。9公裡的繞山配網線路建設、維護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此,“電騾子”們積極申報,在關奶奶家試點了“光儲用”一體化供電建設,不僅降低了維護成本,更保証了老人的用電質量。

“隻要還有一戶老百姓要用電,我們就戶戶通電!”

“電騾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1995年,“村村通電”在常德地區如火如荼推進,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的壺瓶山是“最后一關”,看到山裡的老百姓對電的渴望,“電騾子”們決心要幫助壺瓶山區的居民們真正實現“戶戶通電”。

但,真要做到並不容易。線路所到之處,不是高山就是峽谷,每一米導線的架設都不易。

一根高壓電杆重700公斤,一台變壓器重450公斤。那些開鑿在絕壁上、曾由馬蹄一年年踏出來的騾馬道寬僅一米多。在大山裡,那些小道就像一條曲折回環的“鋼絲”,要在“鋼絲”上抬著幾百公斤重的設備,行路難,建設更難。

“隻要猴子能上!我們就能上!”隊長覃道周發出了號召,29名隊員紛紛立下“軍令狀”:一定在規定時間完成所有村落通電,一定讓大山的百姓成功用上電!

車不可載,馬不能馱。高壓電杆、變壓器上山,就靠繩拉人抬。在仰角朝上的騾馬道上,隊員們像“螞蟻搬家”一樣,以人海戰術往山上一步一步地挪。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焦山村通電前,需要架設260多根水泥電杆。最遠的地方,要抬10多公裡的山路。

“電騾子”們將一根根高壓電杆抬上趙家山尖,當地老百姓自發從山腳往山頂砍了一條1800多米長的通道,一根電杆從山腳到山尖,足足抬了3天!電杆放下的時候沒有放穩,失去平衡,呼啦一聲,轉眼間滑下了700多米深的峽谷,“電騾子”們的眼淚急的掉出來。

大山不相信眼淚,“電騾子”們隻能——從頭再來!

幾個月后,焦山村終於按時通電,不少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的群眾高興地買來電視機,透過屏幕看見了山外的世界。

就是靠著“騾子”一股子忍辱負重、不怕吃苦的精神,“電騾子”們在大山深處建起高壓電杆3489根、低壓電杆18671根,將光明送進了千家萬戶,也把溫暖傳遞給了村民們的心裡。

大山,因為一束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迎難而上 用情詮釋為民初心

2024年初,石門縣遭遇三輪雨雪冰凍天氣,很多大棚、屋頂被積雪壓垮,大量入戶線路受損,壺瓶山供電所的30名服務隊隊員們全部自發堅守崗位,上門服務1320次,更換入戶線1.8萬米。

小年夜前夕,壺瓶山大京竹村冰災引發大面積山體滑坡,交通被阻斷,204戶610位村民用電受到影響。為了讓老百姓在小年夜用上電,實現“戶戶看春晚”。“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兵分兩路,一隊人員從冰封的山林中挖出一條小路,徒步4個多小時趕到赴故障點,另一隊緊急調用發電機,繞道湖北宜昌漁洋,以平均不到20碼的車速行駛200多公裡,歷時22小時將搶修設備送進村。用肩膀抬、用挖機拉,眾志成城,終於將電杆重新立在了懸崖之上,用最快的速度讓群眾在春節小年夜用上了電,實現“路未通、電先通”的傳奇。

“隻要天不下刀子,我們就要去搶修!”這是“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給自己定下的鐵規,更是他們對老百姓的鏗鏘承諾。

壺瓶山的天氣說變就變,這給電網安全運行和日常維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多年來“哪裡群眾有需要,就要奔赴哪裡﹔哪裡出現險情,就要趕往哪裡。”

2008年的春節前夕,罕見的大冰雪重創了壺瓶山電網,一天夜裡,狂風呼嘯,大樹、電杆被連根拔起,壺瓶山陷入一片漆黑。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命令,服務隊隊長覃道周帶著隊伍,連夜沖進了雨幕。誰知搶修路上遭遇山體滑坡,滾落的山石轟隆隆地砸了下來。面對突降的攔路巨石,覃道周身先士卒鼓舞隊員:“爬著也要去搶修!”於是,隊員們拿出繩子,硬是將繩子的一頭綁在山石上,另一頭綁在自己腰間,小心翼翼地踩著崖壁一點點的挪移,腳下就是萬丈懸崖。

“冰天雪地裡山裡群眾沒電用,太苦了,日子過不得啊!”

懷揣對老百姓的“放心不下”,40多個日夜裡,崇山峻嶺間,“電騾子”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天背著干糧爬冰臥雪穿行在大山深處,修復受損線路,保障了137個村子、4953戶、1.9萬老百姓的正常用電。也正是那次冰災,隊員們幾乎人人手上落下了凍瘡的老毛病。

而這樣危險的搶修,對於“電騾子”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雨雪冰凍、洪澇……每當災害來臨,“電騾子”們總是第一個前往現場,冰山敢上、洪流敢闖,越是艱難越向前,他們就是這樣一次次應對了特大洪災、冰災的考驗,一次次用實際行動守護大山深處每一盞燈燈火。

薪火相傳 用愛書寫奉獻擔當

一本記錄著幫扶對象的手冊、一張皺巴巴的煙紙盒上的感謝信、一個鏽跡斑斑的陽光電力服務箱、一首群眾自行傳唱的“電騾子”之歌……這些“標志性”物件陳列在壺瓶山供電所的展廳裡,不但記錄著“電騾子”多年來的供電服務變遷,也見証著“電騾子”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

“幫扶手冊”裡記錄著25個空巢老人和8個家境貧寒的學生家庭。25名空巢老人,來自一個與外界隔離的村寨麻風村。1952年麻風村組建,1994年醫療站的撤走,一些治愈者則一直留了下來,他們有的十指不全,有的腿腳殘缺,有的五官被毀。

2006年,“電騾子”們通過“戶戶通電”農網改造工程與麻風村結緣,不僅將260根電杆一根根運過索橋、樹在村裡,更是將溫暖送了過去。從那之后,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電騾子”們都會上麻風村來,陪老人們過節。

2011年中秋節,“電騾子”們在麻風村搭起鍋灶,陪老人們吃團圓飯。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李三新老人突然哭著說:“這麼些年,好多人看見我們都害怕,躲得遠遠的,但是你們不同,不嫌棄我們……”他遞上一封寫在煙紙盒上感謝信,那句“你們比我們的父母還好,比兄弟還親!”也一直刻在“電騾子”的心裡。

同樣送來感謝信的,還有學生黃彬,他為“電騾子”叔叔們寫道:“謝謝‘騾子’叔叔讓我可以繼續我的學業,可以大膽去追尋我的夢想……”距今,“電騾子”長期幫扶的學生已有24名,共募集到愛心基金50萬元,開展愛心助學時間最長的有11年。其中有3名學生已經就業,2024年有1名考上碩士研究生,2名考上985大學(其中有一位考上北大)。

陽光電力服務箱的故事要從供電所成立之初的“上山帶商品,出山帶山貨”服務說起。壺瓶山生產茶葉、煙葉和反季節蔬菜,但是由於大山阻隔,一些山民們家缺乏勞力,鮮葉賣得不及時,不得不爛在家中。了解到這一情況,“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在巡線的摩托車上裝上了“陽光電力服務箱”,除了幫村民代購一些生活用品免費送進山外,還決定幫忙把一些土特產免費送出山,幫他們把山貨捎帶到集鎮上出售。

每次送貨帶貨,“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的摩托車騎到無路可騎的地方,便隻能停下,然后肩扛手抬,或者背著背簍,走幾公裡、十幾公裡山路,才能把貨物帶進上,或者送出山。

這些年來,“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如螞蟻搬家一樣,累計為群眾捎帶物資已超過26萬公斤,代銷農產品10萬公斤,代銷金額達30多萬元。

如今,快遞業務逐漸走入壺瓶山。根據村民的新需求,2022年,“電騾子”們有建設了新的服務平台——“電騾子”服務驛站。在服務驛站,“電騾子”們不僅可以繼續幫助村民們代買代賣,還能提供快遞便民寄存等新業務。村民的快遞進不了村,或者是幫別人托的東西,就臨時寄存在這裡。驛站裡還寄存了學生行李、鄰裡之間相互饋送的蔬菜。“電騾子”服務驛站開辦兩年來,為山民代賣山貨價值30萬元,義務維修電機農機228台。

驛站還成為了村民們的“許願牆”,“電騾子”為留守在大山的老人們提供特殊的“點單接單”服務,老人們提出的“微心願”,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去“圓夢”。於是,95歲的孤寡老人在這裡第一次戴上耳環,獨居的黃奶奶在炎熱的夏天用上了新風扇,劉大伯家的兩千多斤土豆三天內售賣一空……

多年來,“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還針對鎮上老人、小孩的不同情況,建立服務台賬,推出圓“微心願”“你點單、我服務”等愛心服務,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學生的困難,幫助115名老人、學生完成了微心願。

“風也見過,雨也見過,你在泥濘的山路上奔波,馱的是鄉親們的渴望,還有你愛的執著……”這是石門當地的文藝工作者寫給“電騾子”們的歌。

對百姓傾注多少愛,百姓就會回報多深的情。正是這種以人民幸福為盼的信念,讓“電騾子”們在一次次為民服務中實現了個人價值,把個人的行動力匯聚成了時代的大流量、正能量。

征途漫漫,向著光明的未來砥礪奮進。未來必將有更多的“電騾子”們將繼續如負重的騾子,馱著鄉村們的渴望,馱著為民服務的情懷,繼續在大山、在平原、在湖區,在每一個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堅定前行!(龐文琦)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