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學武:以人工智能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 助力鄉村振興

![]() |
全國人大代表張學武。受訪單位供圖 |
人民網長沙3月5日電 (記者林洛頫)“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全國兩會現場,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在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后表示,在全球農業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作為一名常年從事食品加工生產領域的代表,張學武把目光聚焦在優質農作物上,長期關注農業生產技術革新、農作物安全等領域的變化。
張學武表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今天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提到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和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這都為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深化,推動農業生產向精准化、智能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張學武介紹,AI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作物生長監測、病虫害防控、智能水肥管理等領域。
其中,在新疆棉花種植區,智能監測網絡的部署使棉鈴虫識別准確率達到95%,農藥使用量減少30%﹔通過AI分析多光譜圖像,可精准識別病虫害早期症狀,提高巡檢效率,在華北平原小麥試驗田,結合氣象數據和土壤傳感器的精准灌溉方案,使節水率達45%。
智能農業裝備應用也在提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張學武提到,國內企業推出“農田守望者”巡檢機器人,集成激光雷達與AI導航系統,可自主完成丘陵地區果園的病虫害監測。在設施農業領域,以色列智能溫室系統利用AI優化環境參數,使生菜產量提升25%,能耗降低18%。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正在重構農業產業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黑龍江農墾集團打造的“北大荒雲腦”,整合5000個物聯網節點數據,實現全鏈條追溯﹔雲南咖啡產區通過消費端數據分析指導種植結構優化,使咖啡豆滯銷率下降60%。
盡管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加速融入農業,但仍面臨推廣難題。
“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部分山區4G網絡覆蓋率不足60%,影響數據傳輸的穩定性﹔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面臨高成本問題,加上智能農業系統的維護和更新同樣需要持續投入,許多小規模農戶難以承受。”張學武表示,此外,農業人工智能領域的復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制約因素,鄉村振興人才中僅12%具備數字化技能,影響了AI技術的推廣應用。
在這一背景下,加快人工智能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對於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張學武建議:出台專門的農業人工智能發展政策文件,為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指引﹔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對應用AI技術的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主體提供財政補貼,降低智能化農業的應用門檻。
同時,設立農業人工智能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支持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示范項目、創新平台建設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並進一步加大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平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提高農村地區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他還建議加強農業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適應農業人工智能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提升農業從業者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及操作技能水平,讓更多農業生產者能真正用好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將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加強勁的支撐。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人才培養,讓更多農業主體享受到科技紅利,讓農業更智能,讓鄉村更美好。”張學武說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