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全國人大代表戴立忠:加強基層醫療建設 構建接續性醫療服務體系

2025年03月07日09:2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戴立忠。受訪單位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戴立忠。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長沙3月7日電 (記者林洛頫)歷年全國兩會,民生都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而醫療健康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成為每年全國兩會上的重要話題。今年政府工作任務就提出,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

作為一名在生物醫藥領域扎根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看到這一政府工作任務后頗為興奮,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圍繞我國基層醫療資源供給、精准診療能力建設以及“互聯網+醫療”創新模式提出了系列建議。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希望通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方式,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然而,不少居民仍然習慣直接前往大醫院看病,導致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根據走訪了解,許多孕產婦和老年患者更傾向於去三級醫院,部分慢病患者也缺乏在基層定期復診的習慣,這讓小病大治的情況較為普遍。在呼吸道疾病高發期,許多居民因普通感冒、咳嗽等前往大醫院,不僅增加個人就診負擔,也加劇了醫院壓力,甚至帶來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而基層醫療機構在我國醫療體系中佔比接近95%,但診療量僅佔全國的一半左右。治療量上長時間的“吃不飽”,導致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出現設備不足、人才缺乏、技術薄弱的情況,慢慢演變成難以提供及時有效的診療服務,難以贏得居民信任。

特別是在呼吸道疾病的診斷上,許多基層醫院缺乏快速核酸檢測等精准檢測能力,難以及時識別感染性病原體,影響患者早診早治,也影響傳染病的早期監測和防控。基層精准診療能力的提升,既需要設備和人才的補充,也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

目前,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希望開展精准檢測項目,但受限於繁瑣的備案流程,落地實施難度較大。以分子快速核酸檢測為例,這項技術在癌症篩查、傳染病防控等方面已廣泛應用。但由於備案涉及多級審批,流程復雜、周期較長,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因材料准備不足、政策理解偏差等原因,項目遲遲無法落地。

針對這一問題,戴立忠建議,優化基層檢查項目備案流程,探索分級管理模式。對於技術成熟、低風險的檢測項目,簡化審批程序,甚至可採用告知承諾制,由醫療機構承諾符合標准后即可先行開展,事后再進行抽查核驗,提高備案效率。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醫院的就診壓力,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

2023年底,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間,多家互聯網企業聯合公立醫院,推出“互聯網+醫療”到家檢測服務。居民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病原體檢測,減少醫院現場就診的擁擠,也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今年年初,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與互聯網平台合作,推出兒童呼吸道病原體快速到家檢測服務,建立城市呼吸道3小時精准檢測網絡。兒童患者在家即可完成檢測,並由專業醫療機構出具檢測報告。這一創新模式不僅讓就診更加高效,也獲得群眾廣泛認可。

對此,戴立忠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互聯網+醫療”到家檢測模式。鼓勵公立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構建以醫聯體/醫共體等醫療機構為支撐,社區為平台、居家為基礎的接續性醫療服務體系,實現涵蓋互聯網平台下單,居家或社區採樣,上門收樣,中心檢測,遠程報告,送藥到家的閉環式醫療服務。

對於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群體,應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使其成為線上醫療服務的落地平台,承擔樣本採集、檢測結果反饋、健康管理等職能。打通“互聯網+醫療”與基層醫療體系的連接,讓患者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是實現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就診壓力的關鍵。戴立忠建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快速多重病原核酸檢測(POCT)設備等精准檢測工具,提高在呼吸道疾病、慢病管理等方面的精准診療能力。

同時,加大基層醫療人才培養力度,探索定向規培模式,完善基層醫療編制動態調整機制。通過設立專項補貼等措施,提高基層醫療崗位的吸引力,讓更多優秀醫療人才願意扎根基層。

此外,還應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強化醫聯體、醫共體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協同作用。通過分級診療機制,完善遠程會診、檢驗結果互認、雙向轉診等配套政策,讓基層醫療機構真正成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

“醫療體系的完善關乎每個人的健康福祉。讓基層醫療真正強起來,讓居民願意在家門口看病,就能更好地緩解大醫院壓力,從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全民健康事業邁向更高水平。”戴立忠說道。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