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全國人大代表尹雙鳳:完善科技評價標准化機制,激發創新驅動力

2025年03月08日17:21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尹雙鳳。受訪單位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尹雙鳳。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長沙3月8日電 (記者林洛頫)在科技創新成為全球競爭焦點的當下,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校長尹雙鳳就表示,當前我國科技評價仍存在標准單一、過度依賴量化指標、與市場需求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需要構建分類分級的科技評價標准化機制,實現從“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向“需求導向、創新驅動、價值衡量”的轉變。

多年來,科研評價體系過度追求論文數量,使得部分科研工作者傾向於選擇更容易發表的研究方向,而非真正解決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痛點的課題。尹雙鳳指出,科技評價標准化改革,首要任務是破除單一化、量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基於需求牽引的評價機制。

“科研的最終價值在於解決實際問題。”尹雙鳳表示,科技評價應形成“需求牽引研發、研發驅動創新、創新反哺市場”的閉環機制,確保科技成果能夠真正服務國家戰略、產業升級和社會民生。

在國家戰略需求層面,應聚焦高端芯片、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核心領域,明確科研優先方向。在社會需求方面,可借助大數據分析、公眾調研等手段,精准識別民生痛點。在產業需求方面,則需強化企業技術需求的主動表達,如建立企業“技術需求榜單”、行業技術路線圖等,促進科研目標與市場需求精准對接。

科研成果的評價不能僅停留在論文數量上,而應關注其技術可行性、轉化應用前景和市場認可度。尹雙鳳建議,建立覆蓋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全鏈條的科技評價標准體系,使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成果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評價。在基礎研究領域,可引入“技術成熟度(TRL)”評估體系,將科研成果劃分為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商業化應用的不同階段,確保科研項目能夠獲得持續性的支持。

對於原創性強、風險高的基礎研究項目,評價體系應弱化短期考核,強調長期影響力,並鼓勵學科交叉合作,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在技術研發方面,可以綜合考量專利質量、原型機性能、產業可行性等因素。

此外,還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確保科技成果具備真正的產業價值。市場應用層面的科研評價標准則應更加注重成果的實際轉化率,同時考慮社會效益,如就業帶動、生態環保等方面的貢獻,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

科技創新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的特征,短期內難以見到立竿見影的成效。尹雙鳳強調,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還需同步調整科研資助機制,以“長周期+容錯”的方式,保障原創性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突破。

他建議,在基礎研究領域,實施“裡程碑式”動態評價,取消年度考核,改為每3至5年一次的階段性評估,確保科研人員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研究。此外,應建立“非共識評估”機制,邀請跨學科專家參與評審,對具有顛覆潛力的研究項目進行前瞻性評估,而非單純依據已有成果來判斷項目價值。

“科研需要時間積累,更需要包容失敗。”尹雙鳳表示,真正的創新往往伴隨著失敗,科研評價應建立合理的容錯機制。例如,可以設立“失敗智庫”,要求科研人員在項目失敗后提交詳盡的技術路徑、失敗原因及經驗總結,使后續研究者可以借鑒。此外,還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主動終止的項目團隊提供1至2年的“風險緩沖期”資助,幫助其調整方向,避免優秀科研團隊因短期失敗而遭遇資源斷供。

科技創新最終要走向市場,企業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尹雙鳳認為,應強化企業在科技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賦予企業科研評價自主權,讓市場需求成為科技創新的風向標。

“企業最清楚技術是否有市場價值。”他指出,科技評價不應局限於學術界,而應充分吸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多方意見。同時,還可運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提升科研評價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確保評價標准的公平性。

科技評價體系不僅關系到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也直接影響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尹雙鳳認為,科技評價標准化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符合科研規律、服務國家戰略、激發創新活力的科技治理體系。

“改革科技評價體系,並非簡單地減少論文考核,而是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他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科技創新的關鍵窗口期,推動科技評價標准化機制建設,將有助於形成更優質的科研環境,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動力,為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