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戴立忠:推動生命科技出海,以“中國方案”助力全球健康

![]() |
全國人大代表戴立忠。受訪單位供圖 |
人民網長沙3月8日電 (記者林洛頫)全球生命科技產業正迎來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市場規模正從十萬億級向百萬億級邁進。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推動中國生命科技企業加快出海步伐,優化出口結構,以“中國方案”貢獻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成為今年全國人大代表、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關注的重點。
技術引領:構建生命科技全球競爭力
在生命科技產業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並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得益於龐大的教育體系和科研資源積累,中國在生命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持續加快,專業人才儲備全球領先,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據統計,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成7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基因編輯、干細胞研究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中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均居全球前列。
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正視現實——當前,中國生命科技產品出口仍以醫用耗材、設備為主,技術出海受到國際貿易壁壘和國際認証標准的限制。與此同時,全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醫療健康產品的可及性問題突出。
數據顯示,全球超47%的人口無法獲得基本醫療檢測服務,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約81%的人口無法接受最基礎的疾病診斷。這一背景下,推動生命科技領域的“中國方案”走向世界,既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履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責任的重要舉措。
出口升級:“產品+技術+服務”深度融合
如何讓中國生命科技產品走向全球高端市場?戴立忠認為,必須優化出口結構,加快從傳統產品貿易向“產品+技術+服務”綜合輸出模式轉變。
他建議,將基因治療技術、前沿生物制藥技術、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等關鍵領域納入“國家戰略性技術出口目錄”,並通過出口退稅等政策降低企業出海成本,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應鼓勵企業推廣“產品+數智化解決方案”捆綁出口模式,將生命科技產品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診斷等技術結合,形成完整的數智化醫療服務體系,從而提升中國生命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鏈位置。
這一模式已在部分企業探索實踐,並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一些國內企業在向海外輸出新冠檢測產品的同時,也同步提供檢測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從設備、試劑到檢測數據管理系統一應俱全,使中國技術標准成為海外市場的首選方案。
全球布局:以“民間外交”推動中國方案落地
在全球健康不平等問題日益加劇的當下,中國生命科技企業的出海不僅關乎市場拓展,也承載著更廣泛的社會責任。戴立忠認為,應充分利用醫療慈善和國際醫療援助的“民間外交”作用,擴大“中國方案”在全球衛生健康體系中的影響力。
他建議,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醫藥合作,將中國的醫療體系標准納入更多國家的主流衛生體系和政府間合作機制。同時,加大對外醫療援助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在公共衛生、疾病防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能力提升。
這一思路已在中國援外醫療實踐中得到了驗証。多年來,中國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區開展了大量醫療援助行動,從援建醫院、派遣醫療隊到提供疫苗和藥品支持,贏得了廣泛認可。未來,如果能夠進一步結合生命科技企業的優勢,將高效、精准、可及的醫療產品和技術帶入這些地區,不僅能助力全球健康公平,也能提升中國生命科技企業的國際影響力。
金融賦能:打造世界級生命科技企業
加快生命科技企業出海,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持。戴立忠指出,目前我國的企業風險投資(CVC)模式已經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出海的重要力量,但仍面臨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等問題。
他建議,設立衛生健康產業投資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醫藥健康產業和生物科技企業在跨境貿易、並購等方面的布局。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CVC投資,擴大資金來源,並優化跨境並購政策,搭建國際並購服務平台,幫助中國企業收購海外技術領先企業,形成“技術並購+本土轉化”的良性循環。
全球生物科技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級生命科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全球優質資源的集聚。戴立忠表示,中國企業應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資本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生命科技產業不僅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也是關乎人類健康福祉的關鍵領域。在全球健康不平等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擁有技術、人才、制造和供應鏈優勢,有能力也有責任貢獻“中國方案”,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
“從技術突破到出口結構優化,從醫療慈善援助到資本賦能,中國生命科技企業正站在走向世界的歷史關口。”戴立忠建議,為行業提供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產品+服務”模式開拓國際市場,以金融支持匯聚全球資源,在全球生命科技產業格局重塑的浪潮中,打造世界級的中國生命科技企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