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東林:加快推動綠電制氫發展,助力能源轉型

![]() |
全國人大代表李東林。受訪單位供圖 |
人民網長沙3月10日電 “綠電制氫不僅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還能緩解新能源波動性問題,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堅實保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表示,面對全球能源轉型的戰略機遇,加快推動綠電制氫產業發展,將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氫能因其清潔、高效的特性,正成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氫能定位為前沿新興產業,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也相繼出台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國綠電制氫產業正迎來加速發展的關鍵窗口期。
“我國綠電制氫產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巨大。”李東林表示,綠電制氫,是指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氣的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還能解決遠距離輸送難題,被視為能源轉型的重要路徑。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我國綠氫年產量將達到1000萬至2000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30%以上,市場潛力巨大。然而,盡管國家政策持續加大支持力度,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我國“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綠氫消納能力有限,而東部工業發達地區卻面臨氫源短缺的問題,跨區域運輸難題亟待破解。其次,經濟性制約仍然明顯。
目前,綠電制氫的成本仍是傳統灰氫的2至3倍,同時,氫氣儲存和運輸成本高昂,使得產業鏈整體經濟性尚未形成競爭優勢。此外,行業標准和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綠氫的環境價值難以有效轉化,影響產業推廣和應用落地。
面對這些挑戰,李東林提出三方面建議,以推動綠電制氫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布局,打通氫能運輸瓶頸。要加強全國性頂層規劃,建設遠距離氫氣輸送管道,支持重載鐵路液氫、液氨、液醇運輸專線的建設,以解決綠氫生產與消納地理錯位問題。同時,建立合理的管輸費用定價機制,提高氫能跨區域流通的經濟性和可行性。
二是強化政策支持,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應出台全國性政策包,為綠氫企業提供電價、稅收優惠,並在風光資源配置方面給予支持,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同時,要鼓勵綠氫在高能耗行業的應用,如鋼鐵、化工等領域,提高市場需求。
此外,還應加大企業自主創新支持力度,解決核心技術短板,推動氫能設備國產化,降低採購成本。比如,可依托國家級氫能實驗室、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強基礎技術攻關,增強我國在綠電制氫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推進綠氫碳交易體系建設,釋放環境價值。建議加快確立全國統一的綠氫認証標准和核算方法,推動與國際市場的互認,提升我國綠氫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同時,可建立綠氫項目的監測、報告、核查體系,並將綠氫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探索碳資產與綠氫消納責任權重的聯動機制,使綠氫的環境優勢真正轉化為市場價值,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綠電制氫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能源安全,也關乎我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競爭力。”李東林表示,未來隨著政策支持持續加強、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綠電制氫將成為我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撐。(林洛頫、姜楊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