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產經

湖南大學科創港校區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一標段)樁基施工全面告捷

2025年03月28日09:42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施工人員正在作業。受訪單位供圖
施工人員正在作業。受訪單位供圖

3月26日,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湖南大學科創港校區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一標段)樁基工程全面告捷。在455余畝創新策源地中,建設者迅速集結、提速建設,已累計完成樁基施工1740根,最深樁長46米,單日最高打樁量突破98根,目前項目進入全面基礎及主體結構階段。

項目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新區湘江科學城,是湖南省著重推進的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建成后將為上萬名師生打造一座集教學、科研、生活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校園空間,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湖南高等教育事業邁向全新高度提供強勁助力。

溶岩之上!樁基施工穩扎穩打

項目選址地質條件復雜,存在地質夾層,地下溶洞及溶岩填充物區域較多,“溶洞處理是樁基施工重難點之一。”項目技術部主任李任杰說,“相比於基岩區域,溶岩區域施工效率預期不足20%”。這些溶洞可能充滿沉積物,也可能完全是空置的地下空間,甚至可能連接地下暗河,導致水流四散,進一步增加施工難度‌。

“溶洞處理必須小心謹慎”,項目團隊採用“超前探測”思路,引進“超前鑽施工”工藝,通過機器鑽探准確了解地質情況和岩層分布情況,幫助項目提前了解溶洞分布位置。項目團隊提前對樁端持力層及下部地質進行鑽探,精准定位岩層薄弱點,在樁基布置時有效識別溶洞區域,顯著提升樁基施工的可靠性。

面對無法避開的溶洞施工區域,項目團隊採用鋼護筒護壁、回填混凝土等施工工藝,有效加固、改善地基承受壓力,確保地基承受能力,“僅回填混凝土使用量約達3500立方米。”李任杰說,岩溶區域成樁效率提升至40%,合格率提升至100%。

2小時!樁基施工提速提質

施工現場,多台旋挖機、履帶吊協同作業,1300余名建設者兵團作戰,樁基作業面約達5.2萬平方米,涉及樁基1740根,每根樁基成孔平均耗時僅2小時。

時間緊、任務重,但五局建設者們“提速提質”有訣竅。打開后台,項目高效管理離不開智慧平台的“加持”,項目通過信息化手段對施工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發揮“眼耳口鼻”作用,將物聯網技術連接各類施工設備,實時獲取動態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發揮“智慧大腦”作用,合理安排鑽孔、清孔及混凝土澆筑等工序之間的銜接,及時更新、優化施工部署,確保工程進度有序推進、各環節配合緊密。

據項目經理伍陽介紹:“每一根樁號是對樁基編制的一張身份証。”走進現場,在項目技術員的介紹下可以看到樁基工程施工前,項目部對工程樁進行統一編號,並根據地勘報告、超前鑽及設計要求等對每根樁的長度進行預判,形成樁基預計長度和砼理論澆灌量統計表,迅速幫助現場人員了解具體參數、精准計算混凝土澆筑量,確保工程樁與實際地質條件相匹配。

伍陽表示:“施工人員可以根據編號快速分配任務和資源,優化施工流程。編號系統也有助於現場協調和調度,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的控制‌。”

三快一准!樁基施工創新智造

項目團隊開創性地形成了“三快一准”施工操作法,即定位快、下籠快、灌注快、垂直度准,據生產經理李志華記錄,班組日最高完成108根(2770余米)灌注樁的施工紀錄。

項目引入BIM技術,將設計模型與現場數字化關聯,提前模擬樁位布局,避免傳統放線誤差。據了解,項目團隊採用“網格化分區管理法”,將施工區域劃分為3個大區、14個作業單元,同步開展測量放樣,效率提升33%。技術經理劉銘表示:“通過數字化預演和動態糾偏,單樁定位時間從15分鐘壓縮至5分鐘,為后續工序爭取了寶貴時間。”

同時,現場還通過“黨員先鋒崗”“工區龍虎榜”等機制激發戰斗力,形成“技術攻堅不過夜、問題解決在現場”的高效作風。

隨著樁基工程的完工,湖南大學科創港校區項目突破“從0到1”關鍵一步,深埋地下的樁基,彰顯出建設者們托舉創新未來的決心。接下來,項目將全面進入基礎及主體建設階段,助力崛起國家級實驗室、交叉學科中心、科創孵化器,打造成為“教育強國”的重要拼圖。(王蕾、康佳)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