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時評

場景創新經濟學理論建構初探

2025年04月17日09: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在數字技術重構全球經濟格局的當下,數字技術的普及催生了“場景”這一全新經濟單元——從消費互聯網的“場景化服務”到產業互聯網的“場景化創新”,場景正成為整合技術、需求、制度與文化的核心載體。然而,傳統經濟學的單一要素分析范式已難以解釋復雜多變的產業生態。場景創新經濟學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理論應答,以技術驅動的場景革命為邏輯起點,通過“場景思維—場景邏輯—場景方法”的三位一體理論,揭示了“需求定義—要素整合—生態協同”的價值創造新邏輯。本文從歷史演進、理論建構、跨學科實踐三個維度展開,嘗試勾勒這一新興理論的完整圖景,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

  一、場景革命催生場景創新經濟學

  任何理論的誕生都根植於實踐的土壤。場景創新經濟學的萌芽,始於20世紀末以來技術驅動的四次場景革命對人類交互場景的持續重塑。四次場景革命不僅改寫了價值創造范式,更催生了對“場景”這一核心要素的理論關注,誕生了場景創新經濟學。

  (一)PC互聯網革命(1990s–2000s):虛擬場景的階段特征。Web1.0技術架構打破地理壁壘,將信息交互從物理空間遷移至虛擬空間。亞馬遜的在線購物場景與攜程網的旅行預訂場景,首次証明技術可通過結構化數據處理實現供需精准匹配,標志著“技術載體—需求滿足”基礎邏輯的形成。這一階段的核心貢獻在於確立了場景作為價值交換媒介的認知基礎,推動商業創新從經驗驅動轉向技術理性,為后續理論探索埋下伏筆。

  (二)移動互聯網革命(2000s–2018s):動態場景的階段特征。智能手機與4G網絡的普及,使場景從固定空間轉向“隨人而動”的動態系統。滴滴的實時出行場景、美團的即時配送場景以及微信的多元生態場景,不僅重塑了城市消費的時空邏輯,更驗証了“場景即服務”(SaaS)理論——場景不再是靜態載體,而是通過定位技術、移動支付與算法優化實現需求的實時響應。這種“時間—空間—關系”維度的重構,為場景思維的三維分析框架提供了實踐原型。

  (三)萬物互聯革命(2018–2023):生態場景的階段特征。5G與物聯網技術開啟“萬物互 聯”時代,場景從單一功能單元升級為跨領域協同的生態系統。海爾“三翼鳥”的智慧家庭場景、工商銀行的開放銀行場景以及西門子的數字孿生工廠,均証明場景價值的釋放依賴技術、產業、制度等多元要素的協同。這一階段的關鍵突破在於揭示了場景的“生態化”屬性——場景不僅是需求滿足的載體,更是要素集聚與價值共創的平台,為場景生產力理論奠定了現實基礎。

  (四)AI驅動革命(2023年至今):智能場景的階段特征。生成式AI與數字孿生技術賦予場景“數據感知—自主決策—需求創造”能力。ChatGPT的智能客服場景、百度“希壤”的元宇宙場景以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場景,標志著場景從“被動響應需求”轉向“主動創造需求”。這種智能化躍遷不僅刷新了場景的交互方式,更催生了“場景即創新”的高級形態,為場景創新經濟學注入了自主進化的理論基因。

  二、場景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范式建構

  如果說技術驅動的場景革命是場景創新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那麼理論體系的建構則是其核心骨架。四次場景革命的持續推進,促使該理論形成了以認知重構、價值邏輯和實踐路徑為核心的“三位一體”架構,實現了對傳統經濟學的范式突破。

  (一)場景思維:從“產品中心”到“場景中心”的認知重構。場景思維的本質是將用戶置於特定“時間—空間—關系”情境中解析需求本質。區別於傳統經濟學對單一產品功能的關注,場景創新經濟學強調通過文化賦能、空間設計與動態響應,挖掘消費者的隱性需求。例如,瑞幸咖啡的“線上下單+線下自提”場景,精准捕捉都市人群對“便捷性+社交屬性”的復合需求,顛覆了傳統咖啡零售的物理空間依賴。這種認知革命的核心意義在於,將“場景定義”提升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競爭力,為后續理論展開奠定了認知基礎。

  (二)場景邏輯:場景生產力理論與新質生產力實踐。在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內涵因場景而重構。場景生產力理論提出“場景價值=Σ(生態×文化×科技×流量×制度)”的非線性協同模型,揭示了五大要素通過跨界融合實現價值指數級增長的機制。生態協同打破產業邊界,文化賦能創造差異化優勢,科技驅動重構交互方式,流量聚合提升觸達效率,制度支撐保障生態有序。以故宮文創的AR場景為例,文化IP的符號價值、AR技術的交互體驗、社交媒體的傳播邏輯與商業授權制度形成協同網絡,實現了“文化體驗—技術互動—商業轉化”的生態閉環。這一理論突破傳統經濟學的線性增長框架,成為新質生產力在微觀場景中的實踐路徑。

  (三)場景方法:破解傳統創新瓶頸的實踐路徑。針對傳統創新中“需求脫節、資源分散、協同低效”的痛點,場景創新方法論構建了三大實施路徑:需求錨定通過用戶畫像與場景沉浸調研,精准識別特定場景下的真實需求,如銀發經濟場景中適老化設備的情感化交互需求﹔生態協同以場景為“粘合劑”整合產業鏈資源,如智能汽車場景中車企、芯片商、軟件服務商的聯合研發機制﹔動態迭代基於用戶數據實時優化場景配置,如在線教育場景通過學習效率數據調整互動設計,提升用戶留存率。這些方法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工具,推動創新從“試錯驅動”轉向“精准迭代”。

  三、場景創新經濟學

  跨學科實踐的落地路徑

  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場景創新經濟學的理論建構並非孤立,而是與場景經濟學(理論解構)和場景工程學(落地方法)形成跨學科共生體系,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落地的實踐框架,構建“理論建構—技術落地—制度適配”的協同創新框架,從而實現場景創新經濟學的理論拓展和實踐落地。

  (一)場景創新:要素重組激活價值新空間。場景創新的核心是在特定空間內實現技術、需求與資源的系統化集成。通過“需求錨定—場景開放—生態協同”三步驟,形成價值創造閉環:首先基於用戶場景化需求明確創新目標,如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交通擁堵治理﹔然后打破行業壁壘開放資源接口,政府開放公共數據、企業共享技術API﹔最終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形成“技術研發—場景應用—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健康醫療場景中,醫療機構、科技企業、保險機構的協同服務網絡,即是這一機制的典型應用。

  (二)場景招商:需求清單驅動的要素集聚新范式。我國招商模式從“政策窪地”轉向“場景引力”,本質是場景創新經濟學理論在區域經濟中的實踐。通過建立機會清單機制,將特色產業需求轉化為可視化的投資圖譜,如新能源汽車場景中的充換電網絡規劃﹔實施分層對接策略,為鏈主企業定制解決方案、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輕量化參與方式﹔依托數字平台賦能,利用AI算法實現企業需求與場景資源的智能匹配。成都低空經濟平台的實踐証明,這一模式可將技術轉化周期縮短40%,標志著招商邏輯從“政策競爭”轉向“價值共創”。

  (三)場景合伙人制度:多元風險共擔的生態共同體構建。面對新技術轉化的高風險,場景合伙人制度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構建產業生態。三級合伙人架構明確分工:鏈主企業承擔核心技術研發,配套企業提供供應鏈支持,創客群體通過輕量化投入激活微觀創新﹔動態治理機制設定用戶增長率、技術轉化效率等評估指標,建立全周期管理體系。彭州“飛行農場”的實踐顯示,該模式將項目存活率提升至78%,為前沿技術場景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制度范本。

  綜上所述, 從場景革命的實踐萌芽到理論體系的范式建構,再到跨學科實踐的落地探索,場景創新經濟學完成了從現象描述到本質解析的理論升華。其核心貢獻在於打破傳統經濟學的單一要素分析框架,揭示了場景作為“價值創造系統”的深層邏輯。場景創新經濟學的誕生,標志著經濟研究從“產品供給”向“場景生態”的歷史性轉向。它不僅解釋了數字時代企業競爭從單一產品轉向場景生態的底層邏輯,更提供了“需求定義—要素整合—生態協同”的方法論工具。在技術融合深化與全球化加速的未來,這一理論將持續賦能產業創新,推動人類社會邁向以場景生態為核心的價值創造新境界。正如四次場景革命所昭示的:技術驅動的場景創新,既是數字經濟的時代特征,更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本文作者陳獻春,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