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湖南物資公司:實物識別碼賦能 倉儲管理實現“兩降兩提”新突破

國網湖南物資公司以實物識別碼技術為驅動,在各檢儲配中心站創新實施“一碼貫穿全流程”管理模式,成功實現倉儲管理“兩降兩提”——降貼標成本、降錯領風險,提盤點質效、提領用時速,系統性破解傳統倉儲“重復貼標、數據滯后、盤點低效”等痛點,進一步夯實該公司供應鏈高效運轉的基層基礎,為電網物資管理數字化轉型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范式。
貼碼模式革新 從“多次換標”到“一碼終身”
過去,同一物資因出庫批次不同需頻繁更換標簽架、更新批次信息,人工核對效率低,標簽信息更新常滯后於實際業務操作約1天。該公司新寧倉庫班長李小京揉著指關節回憶說:“那會兒物資周轉快,同一批金具半個月調七次庫,每次出入庫都得拆換標簽架、換新批次牌。標簽架吸得牢是省心,可一批次調令光蹲在貨架前摳標簽核信息,膝蓋都蹲得發麻。”
現在,該公司各中心站基於智能倉儲系統WMS2.0,為每一線纜、金具、設備等物資賦予唯一實物識別碼,集成品類、規格、採購訂單等10余項結構化信息。通過WMS2.0動態數據庫與ERP等模塊的實時對接、秒級同步,入庫環節“一次貼碼”即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調配出庫后隻需掃碼核驗,系統自動同步數據庫台賬(核驗響應時間≦2秒)。
數據顯示,自2024年10月該公司全面啟用統一實物識別碼以來,中心站倉儲作業中標簽耗材半年度使用量同比減少約40%,人工貼標耗時下降約65%,大大降低貼標及人工成本,有效解決了“標簽混亂、數據滯后”等管理難題。
盤點效率躍升 從“三小時人工”到“90分鐘智能”
在以往,物資公司倉庫的盤點工作全依賴人工,工作人員得一筆一筆仔細核對貨物信息,倉庫裡貨物繁多,數據密密麻麻,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眼睛酸澀、視線模糊是常態,稍不留神,數字看錯、品類混淆,錯誤就跟著來了,盤點結果的准確性難以保障,效率也十分低下 。
為扭轉這一局面,物資公司下足功夫。先是大力推進實物識別碼與管理系統深度融合,投入專業技術團隊對管理系統進行全面優化升級,確保系統能精准識別、快速處理各類數據。同時,針對“e物資”移動端開展多輪測試與改進,簡化操作流程,提升掃描識別的靈敏度。
如今,公司人員隻需通過“e物資”移動端掃描實物識別碼,就能自動比對實物與庫存數據。“過去人工盤點需逐筆核對,眼睛花了容易錯,現在系統自動校驗,效率和准確性雙提升。”該公司邵陽檢儲配中心站站長田鵬展示最新零差異盤點報告時介紹道。自2024年10月應用至今,株洲、邵陽、湘西等多地中心站的6次盤點均實現賬實零差異,盤點時間從3小時縮至1.5小時,不僅大大降低錯領風險,而且盤點質效實現質的飛躍。
領用流程優化 從“人工核對”到“掃碼即取”
在物資領用環節,該公司邵東倉庫班長李京雷感嘆:“實物識別碼就像物資的‘電子身份証’,掃碼即可讀取‘出身檔案’,終於不用和膠水、標簽紙‘較勁’了,還擁有了更多時間來優化物資擺放!”
該公司各倉庫現場,施工隊憑領料單到庫后,工作人員輕點屏幕,掃描識別碼即可3秒內獲取物資規格、庫存數量等信息,高頻使用物資按歷史領用習慣集中存放於便捷區域。這樣操作不僅標簽信息清楚,且常用材料也方便尋找,掃碼后即可拿貨,大大提升領用時速,核驗出庫時間壓縮至10分鐘以內。
據悉,通過數字化管理升級,該公司縣域終端庫施工隊平均物資領取時間壓縮約30%,將“領貨效率低、物資錯領”的風險等級降低至低,為電網建設與運維提供了更高效物資保障支撐。
從“標簽貼了又撕”到“一碼貫穿始終”,國網湖南物資公司的實踐表明,實物識別碼的價值在於通過技術賦能優化流程,實現管理效率與精准度的雙重提升。這一實踐使該公司倉儲管理實現“兩降兩提”新突破。可以預見,實物識別碼的全面推廣為電網物資管理帶來的更為深遠變革,助力公司資源統籌管理和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王美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