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是對傳統最大的尊重

![]() |
彭南科在收割水稻。 |
湖南長沙蓮花鎮,木橋、石階、籬笆圍成的小院子,煥發著生機。院子的主人彭南科,身著藏藍粗布衣,正在通過直播向觀眾介紹銅官窯瓷器。開窯、鑒賞、介紹……一氣呵成,再泡上一壺清茶,望向遠方的山林,仿佛田園山水中的世外高人。
49歲的彭南科,人生軌跡如同家鄉湘西的山路般,曲折卻始終向著故土蜿蜒。他曾當過老師和攝影記者,記錄過城市的繁華。39歲那年,他又辭去工作,回鄉創業,將湘西臘肉打造成品牌。2022年,彭南科再次轉身,拿起攝像機對准了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小時候,家人穿著蓑衣放牛,用石磨磨豆子。如今這些場景快消失了,我想把它們‘復活’。”彭南科說。他在抖音賬號寫下“鄉村守藝人”的簡介,從此,鄉野田園成了他的舞台。
2022年6月,一條制作蓑衣的視頻讓彭南科“出圈”。視頻中,他割棕片、理棕絲、紡線、織衣……6分03秒的成片背后,是艱難的摸索。“蓑衣摸過無數次,但怎麼做,全家沒人知道。”彭南科和父親走村串寨去找師傅,卻發現會做蓑衣的人年紀大了,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做蓑衣。彭南科自己找來一件舊蓑衣,從頭到尾拆了一遍,然后照著比例復制。實在做不下去時,就向老師傅詢問一些細節的處理方法。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蓑衣終於完成。
這樣的故事,幾乎貫穿彭南科的每一條視頻。每次從選題到拍攝、制作,彭南科總要和團隊反復打磨。為釀一壇傳統米酒,他從種高粱開始,記錄發芽、收割、發酵、蒸餾的全過程,鏡頭跨越三季﹔為制作一方徽墨,他拜訪多地匠人,最終發現模具傾斜角度才是成型關鍵。3年來,彭南科的足跡遍布安徽、湖北、廣東、四川等地,接觸到了上百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感慨道:“每一件傳統器物,都是先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
在傳播非遺的過程中,彭南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對這些古老技藝感興趣。”他說,傳統手工藝通常工序繁瑣,需要以慢工細活的方式進行制作,這與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有些相悖。他的短視頻畫面精致考究,沒有解說,在如世外桃源般的天然布景下,每一幀畫面都恬靜自然,再配上舒緩的音樂,讓觀眾能夠感受傳統手藝的魅力。如今,彭南科的抖音賬號已發布百余條視頻,一條視頻平均拍攝1500個素材,耗時短則一周,長則一年。有粉絲戲稱他是“全網最不敢催更的博主”,他甘之如飴:“慢,是對傳統最大的尊重。”
流量帶來機遇,也帶來責任。彭南科在古丈縣發起“一村一主播”培訓,教鄉親們用手機記錄手藝﹔將工作室“南科院子”打造成“非遺谷”,邀請全國手藝人現場演示,並成立團隊開發相關文創產品,想方設法實現活態傳承。
夕陽西下,彭南科坐在院中打磨新做的曲轅犁。“學手藝,我認為有三個維度:形似、神似和魂似,我們再努力,也隻能做到形神兼備。”彭南科感慨,“真正的靈魂,隻有手藝人才有,因為大多數手藝人一生隻做一門手藝。”或許,這就是守藝人的使命:在快節奏的時代,做一根堅韌的棕絲,喚醒鄉愁的記憶和味道﹔做一星不滅的窯火,照亮文化的脈絡和傳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