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小托育,大民生

清晨7點剛過,長沙市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門前,一位父親懷抱8個月大的嬰兒靜靜等待園區開放。嬰兒“捏捏”曾因晝夜哭鬧不睡讓家人束手無策,如今在專業老師的照料下,他已成為園內的“小天使”。
這是托育綜合服務中心日常運營中的一幕。近年來,隨著雙職工家庭和年輕父母對0-3歲嬰幼兒專業照護需求的增長,嬰幼兒托育服務應運而生。
長沙市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作為湖南省首家政府主導、公建民營的示范性托育機構,分為乳兒班、托小班、托大班,為嬰幼兒提供100個全日制托位、20個臨時性托位,以普惠價格實現專業照護。
“0-3歲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每個孩子的作息、飲食、發育速度都不同,我們會為每個孩子建立一人一案的照護方案。”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園長吳雨華介紹,家長們可以按月、周、日靈活繳費,最晚托管至19:30,滿足雙職工家庭、靈活就業人員等不同群體的需求。
走進該中心一樓的乳兒班,護士正俯身觀察一名6個月大的寶寶的呼吸頻率,並記錄數據。這些信息會同步到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檔案裡,包括作息時間、喂養習慣、體格變化等幾十項指標。
“我們專業老師會根據孩子年齡制定規范,督促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吳雨華表示,這種“成長定制”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細致照顧,更是科學育兒理念的落地,讓家長真正感受到“放心、貼心、暖心”。
不單單是護理人員專業負責,中心內早期發展感統運動教室、開放式托育親子屋、發育行為測評室、繪本館、保健室等一應俱全﹔為適應6個月至1歲、1歲至2歲、2歲至3歲等不同年齡段嬰幼兒身心特點,各個專業功能室均經過針對性設計。
細節上中心引入低過敏原餐單、嬰幼兒情緒管理課程、精細化午休空間等“微創新”。乳兒班的牆架上所有玩具都有防吞食處理,托小班的教室裡配備攀爬架、學步梯,方便孩子們做感統運動。此外,班級教室和公共區域都實現無死角監控,確保孩子們的安全。
據了解,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裡的每個孩子都有專屬微信群,老師每日分享成長動態、飲食情況和情緒觀察,家長可實時掌握情況。托育師團隊則經過系統培訓,乳兒班班主任多為有育兒經驗的教師。
今年初,通過前期實地考察,張娜將2歲多的孩子從老家張家界接到長沙,選擇了離家5分鐘路程的該托育服務中心。“孩子在這裡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升,還認識了很多小伙伴,老人也從帶娃壓力中解脫。”面對記者的詢問她笑著說道。
順著鋪著軟墊的樓梯走上二樓,該中心的保健室看起來像一個小型兒科診室——專業的兒科醫生每周定期巡診,護士每天負責晨檢、午檢,意外受傷和突發疾病可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置。
“醫育結合”是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的另一大亮點。中心與區婦幼保健所共建健康管理體系,充分利用婦幼保健機構資源,安排兒保醫生及專家為中心提供3歲以下嬰幼兒發育行為評估、醫療問診等服務﹔中心定期輸送保健員跟班培訓學習,將健康服務與托育服務相結合。
除了應急處置,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還把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定期舉辦嬰幼兒急救培訓、科學喂養課堂、親子心理輔導,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同時,中心建立了“崗前培訓+定期輪訓”體系,開展健康管理員、從業人員培訓,通過“理論+實操”雙軌培養,打造高素質托育服務隊伍。
其實,這座托育綜合服務中心並非由單一部門管理,而是雨花區政府牽頭,衛健部門具體落實,民政、教育等部門協同推進的成果。中心採取“公建民營”模式——政府負責規劃、建設與標准制定,引入具備資質的民營機構運營,既保証公共屬性與服務普惠,又引入市場活力與專業能力。
尤其是雨花區通過創新構建起了“區級示范中心、街鎮樞紐點、社區微機構”三級托育服務體系網絡。在托育綜合服務中心日常運營中,教育部門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辦托班,民政部門關注特殊兒童關愛與家庭幫扶,雨花區衛健部門則監管健康與安全、指導育兒課程與師資培訓﹔同時,雨花區婦聯、社區居委會、志願服務組織等也參與到家長指導、家庭教育等配套服務中。
“過去托育是‘誰來做、怎麼做’的問題,現在我們通過機制創新,讓每個部門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形成了閉環管理。”雨花區衛生健康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種模式不僅在全長沙走在前列,也為湖南省托育服務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樣本。
從科學育兒的精細化照顧,到健康守護的醫育融合,再到多部門聯動的運營機制,雨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以“定制化、醫育化、協同化”為切口,探索著一條從0歲起呵護生命的創新路徑。(林洛頫)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