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湖南郴州:龍獅舞臨武 非遺代代傳

人民網記者 劉賓
2025年09月26日10:19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舞獅表演。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舞獅表演。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廣場上,鑼鼓喧天,隻見金色長龍如波浪般起伏,在舞台上靈活游走。舞龍者動作敏捷,步伐矯健,手臂青筋暴起,很快汗透衣衫﹔一旁,數頭威風凜凜的獅子在騰挪扑閃間,做出攀爬、倒挂等高難度動作,充分表現出力量與平衡之美,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近日,“郴品郴味 舞動瀟湘”2025年湖南省鄉村龍獅爭霸賽在郴州市臨武縣開幕。全省60支龍獅隊齊聚一堂,亮絕活、較高下。“此次比賽中,舞龍隊伍有38支,南獅隊伍有12支,北獅隊伍有10支。”比賽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比賽項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鼓勵進行“創編、創意、創新”,突出中華傳統文化、體育、藝術等元素。

舞龍比賽現場。陳衛平攝

舞龍比賽現場。陳衛平攝

臨武縣是華夏龍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千年古縣·龍源臨武”美譽。得知家鄉要舉辦鄉村龍獅爭霸賽,35歲的劉兵專門從廣東趕回家鄉參賽。

“臨武舞龍分為文龍、武龍(跳龍)、草龍等多個類別。”劉兵說,他所在的香花鎮芹菜村的跳龍已傳承了近千年。作為年輕一代的傳承人,每逢家鄉要舉辦舞龍表演和比賽,無論多忙,他都會擠出時間趕回來參加。

此次龍獅爭霸賽,劉兵所在的舞龍隊在開幕式上登台進行了3分鐘的精彩表演。

鼓點驟起。隻見7節布龍忽而貼地疾行,忽而凌空而起,翻騰如電。突然隨著一個甩尾,10多個舞龍漢子同時抬起雙臂舉起龍身,霎時間龍首高昂,栩栩如生,台下喝彩聲一片。

“龍身的每一節都有具體的動作要求,不能臨時換人,如果動作不熟,沒做到位,就會影響整體。”劉兵介紹,臨武跳龍是省級非遺。形式上分為單龍9節、雙龍7節、雙龍9節三種。動作以“打結解結”為主,融合了舞蹈、體操、雜技等表演形式,團隊的默契配合最為關鍵。

52歲的劉路路負責舞龍頭。“龍頭要帶動整個龍身的動作,踩著鼓點走,十分耗體力。”剛剛表演完,他面色潮紅,汗水順著臉頰流下,但神採飛揚。

談及舞龍,劉路路滔滔不絕:“以前村裡的孩子聽到嗩吶和鼓聲響起,知道舞龍隊來了,撒腿就從家裡跑出來,一路追著看。”在他看來,家鄉代代傳承的舞龍運動不僅凝聚著團結協作的力量,更給村民帶來了許多歡樂與榮耀。

臨武縣石門村的牆繪作品。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臨武縣石門村的牆繪作品。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今年25歲的鄺晴龍便是小時候追著看舞龍表演的孩子之一。如今,他成為一名舞龍愛好者。“只要有力氣,我就會練舞龍。”他手上,能看到練舞龍時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傷口。

此次比賽開幕式上,一個長4.2米、高3.2米、寬1.8米的大型手工扎制的龍頭精彩亮相。這是鄺晴龍帶領一支以00后為主的團隊設計制作而成的。他說自己不僅要舞龍,還要用年輕人的視角和創造力傳播家鄉的龍獅文化。

“我們以臨武的傳統龍頭為參照進行設計。龍眼可轉動,龍舌能擺動,顏色以中國紅為主,上面的花紋是牡丹花,寓意國泰民安。”鄺晴龍介紹道,他還在龍頭上安裝了燈光系統和煙霧裝置,能遙控實現“龍吐祥雲”的效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們想象中的神龍形象具象化。”

在鄺晴龍帶動下,曹蘇艷主動加入到臨武龍的制作中來。“看到他們幾個年輕人搭建龍身支架時全神貫注的神情,我很受觸動。”曹蘇艷說,自己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平時在課堂上,也常會把舞龍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並帶著他們創作與龍相關的繪畫作品,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

威猛的獅子身披錦緞,腳踏繡球,仿佛正搖著銅鈴沖出來。一旁的巨龍舒展著身姿,展現著雄壯與力量,氣勢磅礡。走進臨武縣花塘鄉石門村,一幅幅色彩鮮艷的巨幅牆畫作品分外醒目。以畫為筆,00后“牆繪師”李梅和范宇波寫下對臨武龍獅文化的理解。

“有村民看到這些畫,會伸出大拇指點贊,那時候心裡就特別有成就感。”李梅笑著說,為了能畫得傳神,她和創作伙伴在下筆之前曾專門翻閱古籍,去龍洞“探秘”,找村裡高齡老人聊天,了解細節。“考慮到牆是平面的,我們經過思索,決定結合3D繪畫技巧去創作,把視覺張力拉滿,目前看效果還不錯。”

臨武縣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做好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近年來當地成立了龍獅協會(龍獅文化研究院),打造了湖南省龍獅運動協會湘南基地和微電影龍文化城文旅區,積極搭建產學研聯動平台。同時,運用數字技術對跳龍等舞龍類別的高難度動作軌跡進行記錄,建立標准化教學視頻庫,解決一些關鍵舞龍技法在傳承上一度面臨的師徒斷層問題。此外還將玉雕、龍須草編等傳統技藝與龍獅文化進行創新融合,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比賽開幕式上的臨武跳龍表演。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比賽開幕式上的臨武跳龍表演。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精彩的舞獅表演。陳衛平攝
精彩的舞獅表演。陳衛平攝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