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縣探索紅色理論宣講傳播“蓮鄉路徑”
近日,“鐵血軍魂·元帥風范”元帥紀念館思政課全國巡演首演在湘潭大學大禮堂落幕,600余名師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紅色精神洗禮。這場由湘潭縣委宣傳部統籌推動的跨單位協作活動,正是該縣深耕館校聯動、創新紅色理論宣講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湘潭縣錨定“用好紅色資源、講活紅色故事”目標,以彭德懷紀念館為紐帶聯動高校,構建“館校聯動、雙向賦能”的紅色宣講新模式,讓革命精神在時代建設中煥發生機。
資源互通:打破壁壘,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湘潭縣委宣傳部牽頭搭建“紅色資源共享平台”,推動彭德懷紀念館、羅亦農生平業績陳列與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縣內中小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場館出內容、學校搭平台、師生共參與”的協同機制。
一方面,深挖館藏紅色資源“富礦”。深度挖掘場館紅色素材,開發專題黨課《夜數禾蔸》、家書故事《彭門家風》、情景朗誦《我們都記得》、情景劇《我心中的羅亦農》《一根拐杖》等精品課程,將歷史故事、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可宣講、可演繹的教學內容。
另一方面,依托湘潭大學“四史”實踐教學基地、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平台,把紅色宣講從“線下舞台”延伸至“線上雲端”,首演活動同步網絡直播,吸引數萬觀眾在線觀看,實現“一次展演、多維傳播”﹔針對縣內中小學生,設計“紅領巾講解員”培訓、“民兵預備役訓練”等實踐活動,讓館校課程同頻共振。
載體創新:跳出傳統,讓思政課堂“新”起來
載體創新是激活紅色宣講的關鍵。縣委宣傳部跳出“你講我聽”的傳統模式,推動館校雙方在宣講形式上大膽突破。
“理論+文藝”融合,讓故事“開口說話”。巡演中,《元帥樹》用評彈講述彭德懷元帥回鄉調研時“斧口救樹”的故事,鄉音鄉韻裡,歷史場景仿佛就在眼前﹔羅亦農生平業績陳列內,紅領巾宣講隊以“一根拐杖”為引子,用情景演繹串聯起羅亦農的革命故事,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精神。
“專業+學生”聯動,讓宣講“接足地氣”。結合“蓮鄉裡手﹒裡手說理”品牌建設,選拔紀念館講解員、高校思政教師、學生骨干組成“紅色課堂思政宣講團”走進校園、社區、景區,開展“蓮鄉裡手﹒裡手說理理論宣講示范課堂巡講”“黨史故事小舞台﹒我有話說”等活動,用小故事講好大道理。
“固定+巡回”延伸,讓精神“傳得更遠”。湘潭大學首演后,巡演緊接著走進湘潭縣一中,后續還將聯合全國多地元帥紀念場館推進巡演。這種模式已在湘潭縣歷經兩年實踐檢驗:2024年,“理論宣講示范課堂”借此開展“七進”巡講,讓理論走進機關、校園、鄉村﹔2025年,“我愛湘潭我的家﹒蓮鄉故事我來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蓮鄉實踐故事匯”接續沿用,通過“固定主場+巡回分場”,實現理論宣講從點上發力到面上覆蓋的延伸。
長效賦能:建強機制,讓紅色傳承“實”起來
機制保障是館校聯動長效化的堅實支撐。縣委宣傳部從制度規范、能力共建、資源保障三方面構建閉環體系,確保合作常態長效。
制度上立標准。制定《關於進一步深化“為理而來﹒裡手說理”理論宣講工作方案》,結合課程質量、宣講場次、受眾反饋等指標綜合考評,認定包括彭德懷紀念館在內的5個理論宣講示范基地,樹立聯動標杆。
能力上共提升。搭建“雙向培訓”平台:邀請專業講解員進校園,開展紅色歷史解讀、宣講語言技巧等專題培訓,2023年以來已培育140余名師生宣講骨干,唐熙順等學生還斬獲省級宣講獎項﹔組織縣委黨校專家學者深入場館,參與“蓮鄉發展之我見”“黨史故事小舞台”等項目優化,提升場館宣講的學理性與系統性。
資源上強支撐。投入資金支持《革命先驅羅亦農的故事》等10堂館校合作精品課程研發,部分課程錄制成網絡課程在融媒體平台推送,單期點擊量超20萬﹔同時整合學習強國等平台,專題報道館校聯動成果,擴大紅色宣講影響力。
“館校聯動不僅讓紅色資源活了起來,更讓理論宣講實了起來。”下一步,湘潭縣委宣傳部將繼續深化與全國各地場館、高校的合作,開發“紅色研學+理論宣講”融合產品,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煥發新的時代光芒。(謝子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