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文旅

火龙舞,舞出幸福丰收来

2021年10月11日09:11 | 来源:湖南日报
小字号

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湘潭市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条“火龙”游走在田间地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方阳 摄

【文化解说】

湘潭火龙舞

湘潭火龙舞是一种流传于湘潭市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带的特色龙舞,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龙舞是火与龙相结合的龙舞表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耍“上元灯”,寓意消灾避祸、平安幸福;六月初六耍“禾花灯”,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守望故事】

10月7日,夜深了,51岁的尹国军书房里的灯还亮着。作为湘潭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多年来,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他习惯于一头钻进书房,捧着关于火龙舞72个故事的解说书,翻来覆去地看。

尹国军告诉记者,书里记录的故事既有方言也有文言文,一般人很难看懂。他计划将这些晦涩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拍摄成视频,让大家更加通俗、直观地了解火龙舞,让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火龙舞英姿飒爽,好看又好玩”

古时湘潭地理位置优越,水接潇湘,贸迁南北,是百货总集之地。清末民初以来,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舞火龙便成了村民酬还神愿、叩谢龙恩,祈求风调雨顺、幸福丰收的大喜日子。

尹国军的爷爷和父亲分别是湘潭火龙舞第一代、第四代传承人。火龙舞由舞龙、奏乐、举龙珠和灯牌等多个部分组成,8岁时,尹国军就把除舞龙之外的每个环节都耍了个遍。15岁时,他拜爷爷尹明高为师,开始“上把子”舞龙。

“火龙舞英姿飒爽,好看又好玩。”说起火龙舞,尹国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舞龙虽在晚上进行,但下午就要开始做准备。会首带领众人先来到传承人家里,将灯具悉数搬入堂屋,然后把用来燃烧的油纸捻子放入每节龙灯把子中,再以龙衣布连接起各个龙灯把子。

傍晚,天色渐沉。在会首指挥下,点燃油纸捻子,沉睡的火龙仿佛瞬间苏醒了,“飞”往竹埠村大王庙,在那里举行“起猖”仪式。

在庙前倒一碗酒、杀一只鸡,将一滴鸡血滴在酒碗中,凡耍灯者必须喝上一口,这叫“吃血酒”。“吃了血酒,耍起灯来‘猖劲’更足。”尹国军说。

一口血酒下肚,舞龙者在大王庙前熟练地耍起“打纽丝”,明亮的龙灯在暗夜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条栩栩如生的火龙,时而左右盘旋,时而上下翻腾。然而,无论动作多么复杂,龙把子里的明火,既不会被风吹熄、雨淋灭,更不会燃烧到别处。尹国军告诉记者,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油纸捻子是特制的,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盐水、明矾等,即使在风雨中仍能燃烧一个多小时,同时有阻燃功效,只在油纸捻子上燃烧,不会燃向别处。”

经过起轿等仪式后,由3名会首组成的“亮壳子”、大锣大鼓,以及高举着的两盏寓意“威武肃穆”的牌灯摆阵而立,龙珠、龙头、龙把子、龙尾紧随其后依次排开。伴随着喧天的吆喝声和锣鼓声,火龙威武“出山”了!

“火龙所经之地,夜空如昼,人潮涌动。”尹国军一边打开手机里录制的影像资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只见30余名舞龙者身穿黄色丝绸衣,腰系红色喜庆带,舞动火龙,健步如飞。一路上,高昂的龙头威武地抖动、旋转,整个舞龙队伍,还有跟随看热闹的村民,绵延近一公里,好不壮观。

“虽然都叫火龙舞,其实,耍‘上元灯’和耍‘禾花灯’,形式还是有区别的。”尹国军说,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灯”,火龙队伍走村入户,进入村里每户人家的每一间房里,然后在屋子前坪走、跑、跳结合,穿插旋转、翻转等动作,舞出“送财神”“摇钱树”“双龙出洞”等72个故事中的某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竹埠村村民眼里,火龙进门寓意消灾避祸、平安幸福,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元宵节这天,他们会早早备好香案、米酒,迎接火龙进门。村民把火龙仪式看得和春节、中秋一样重要。

六月初六的“禾花灯”则不入户,只游走在田间地头,舞动呐喊,既是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也是一种祈福。

“这种祈福方式,其实另藏玄机。”尹国军介绍,六月初六正是禾苗吐穗的时节,而油纸捻子在制作时需要放入沸腾的茶油将其浸透,茶油中加入的蜡烛、硫磺等,有防虫防蚁的作用。一些村民在“禾花灯”结束后,还会将没有烧完的油纸捻子捡回家驱虫。

“龙灯交给你了,一定不能败掉”

上世纪90年代末,湘潭火龙舞第六代传承人宋国林找到尹国军,把积累多年的经验资料郑重地交到他手里,语重心长地说:“龙灯交给你了,一定不能败掉!”20多年来,这句殷殷嘱托常常在尹国军耳边回响,激励他用实际行动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

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竹埠村不少村民外迁,加之年轻人工作繁忙,舞龙的人少了,接龙的人也少了。为了让火龙舞更好地传承下去,尹国军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非遗中心等联系,推动火龙舞走进校园。

去年秋天,在湘潭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40余名学生饶有兴致地观看了火龙舞展演。这样的场景随后也出现在岳塘区湘钢二中、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今年,尹国军又走进湘潭医卫职院,该校有一群竞技龙爱好者,有很好的基础。尹国军给这群年轻人讲火龙的历史、趣味、传承,一遍一遍,不厌其烦,不知疲倦。

“火龙舞一定要遵循传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不能只学皮毛,丢失精髓,更不能为商业利益所左右。”这是尹国军始终坚持的原则。曾有一支商业团队两次找到他,希望他帮忙训练一支能承接商演的火龙舞队伍,被他婉拒。

“作为传承人,我不能辜负重托,要让火龙更加明亮!”经过多年努力,他欣喜地看到了希望:30岁的尹升,每次舞龙时,无论多忙都会赶回来参加;村里最小的舞龙人庄浩宇负责举龙珠,9岁的他对火龙舞有着浓厚兴趣;尹国军21岁的儿子多年前就已参与舞龙;今年元宵之夜,竹埠村除本地火龙之外,还有另一条火龙特意从株洲赶来共舞……一颗颗舞龙的火种,燃烧正旺。

“过去,舞龙讲究传男不传女;在我这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学,我都乐意免费教。”尹国军希望有一天,湘潭火龙舞能走上更大舞台,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他说,他有这个信心,也将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奋斗下去。(记者 彭婷 通讯员 谷桔)

【专家寄语】

火龙舞是村落社会关系的呈现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郑长天

竹埠村的火龙舞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同时,它也是村落社会关系的呈现。火龙舞相对小巧紧凑,便于走村串寨、进家入户。夜里游走的火龙将户与户、人与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事实上构成了村落公共生活的一种传统形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凝聚地方社会、倡导公序良俗的文化功能。

尹国军为了了解火龙舞现状,挖掘其技艺内涵,利用大量休息时间走访湘潭县乡村,以及长沙、株洲、娄底等地,与当地火龙舞艺人沟通交流。作为传承人,他这种主动钻研的精神不仅源于一份热爱,更源于一种责任。

这种精神,值得尊敬!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