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打通农村公路“微循环” 助力乡村产业“大发展”

深秋时节,驱车来到湖南省长沙县白石源村,只见一条条蜿蜒的柏油路在山间延伸。路两旁,梯田环绕,农舍俨然。
今年40岁的村民杨勇通过土地流转,种了近600亩绿茶,还建起了一家制茶厂。眼下,刚刚收获完最后一季秋茶,他正忙着除草、施肥,为来年春茶的丰收做准备。
“进村后,沿着最宽的那条路一直走,茶厂就在路边,一眼就能看到。”有客人要来茶厂,杨勇在电话里为其指路。他家门前,一条6米宽的农村公路平坦、整洁,车辆往来穿梭,路的一头连着进城的主干道,另一边直达田间地头。“以前外地客商过来,一进村就容易走岔道,得专门去村口接,那会儿,怎么也想不到,农村的路能修得像今天这么好!”
白石源村是一个偏远山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西北角。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产业引不来,村民向外走,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是远近知名的贫困村。“这里是丘陵地形,‘七山一水两分田’,适合种茶。可要想腰包鼓,光会种还不成,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聊了不一会,杨勇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家门前这条路,早些年,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只有3米宽,勉强能通行拖拉机和摩托车,一不小心遇到大坑,整个车轮都会陷进去。下雨天到处是淤泥,几乎没法出门。”提及过去的路况,杨勇记忆犹新地说。2007年,经过硬化改造,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可是因为路面太窄,大车依然难通行。“为了方便掉头,运肥料的货车只敢停在很远的交叉路口,再用小车一趟趟把肥料转运进来,既耗时又费力!”
道路不通畅,不仅农资运输不方便,鲜叶加工的时效也难以保障,导致当地茶农的茶叶种植规模提上不去。“早在2004年,我就种了50多亩茶,到2019年,只增加到130多亩,十多年来,一直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杨勇坦言道。
去年,在长沙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杨勇家门前这条“羊肠小道”被改造一新:路面宽度从3米多拓展到6米,加装了护栏,安装了路灯。到年底,还将实施“白改黑”,铺上沥青混凝土。制约发展的瓶颈就此被打破,很快,杨勇的茶园面积就从100多亩扩大到了近600亩,他还为周边村镇的茶叶种植大户提供鲜叶代加工服务,今年,茶厂业务量蹭蹭往上涨,效益翻了一番。
现场采访时看到,路的另一侧,还有一栋两层的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中。“老厂房只有200多平,不够用。今年7月份,新厂房动工开建,面积有800多平米,所有建材都能直接拉到家门口,你瞧,短短不到仨月,主体结构就完工了。”就在杨勇说话间,一辆大货车运来一车水泥,卸完货后,又原地掉头回去了。
“今年,我用中文域名注册开通了网上商城,面向全国的客户线上接单、线下发货。年后,再把传送带、风选机、烘干机这些设备添置齐全,制茶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销售一起使劲,争取打造国内知名茶叶品牌!”站在路旁,杨勇谋划着下一步的发展,干劲十足。
离开茶厂,沿路前行,不远处,新建的花生苗加工厂已经投产;左转进入另一条公路,近200亩的黄桃基地映入眼帘……这两年,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的贯通,白石源村还引进了茶油、香菇、茶树菇、苗木种植等一个又一个特色产业,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了30万元。
改变不止发生在白石源村。近年来,长沙县平均每年建设500公里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县道茶培线、金五线(黄兴段)等县乡道的提质改造,实现农村公路“毛细血管”扩容,推动公路沿线的粮食、茶叶、蔬菜等农业产业由资源型向品牌型转变。
在湖南长沙,日渐完善的农村路网正为乡村发展疏通“筋脉”,搭建起基础“骨架”:浏阳市荷文公路串起胡耀邦故居、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景点,别具人文特色;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通过建设30多公里“四好农村路”,有效带动了当地稻虾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望城区全长14公里的双桂至上水库公路,把滑翔伞基地、黑麋峰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与多个美丽屋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景色优美的生态景观路。
“修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岳龙介绍,截至2020年底,长沙市建成通车农村公路2.7万公里,列入省管养里程13422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形成了主城区到周边区县的“一小时交通圈”。一条条农村公路连通乡野阡陌,把城市与乡村、山里与山外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市民下乡、农民进城”更加便利,使得物流资源在农村得到进一步整合,特色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