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湖南要闻

生物多样化 湖南有答案

2022年05月23日09:08 | 来源:湖南日报
小字号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22年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湖南因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省林业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省域内分布有脊椎动物104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79种;分布有维管束植物6186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0种。

  一组组数据,展现了我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丰硕成果。

  答卷——

  珍稀动植物频频“上新”

  近年来,不少珍稀动植物在三湘四水频频“上新”。

  喜雨草,国内外植物学家寻找百年不见踪影、被《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野外“灭绝”。但是,这一珍稀物种近两年重现湘西南的宁远和通道。这种唇形科的单种属植物,仍在延续生命传承。本月初,在湘北罗坪乡,人们又发现了“植物界活化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新群落。

  世界珍稀动物豹猫,被监测到在黄桑国家级保护区海拔1500多米高的山林频繁活动;已在长江流域消失20余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珍稀鱼类“鳤”,前不久在益阳南县茅草街水域被发现。

  去年夏天,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首次被发现出没于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安装的150台红外相机,还多次拍摄到林麝、猕猴、黑熊、中华鬣羚等许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镜头里的它们乖巧灵动、萌状毕现。

  这些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湖湘的山林之间。不久之前,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林狸甚至闯进了祁东县永昌街道……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我省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通过修复、综合治理,全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明显提高;山地退化草原恢复模式的探索渐现成效,草原定位由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转变。

  截至目前,全省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科13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科147种,保存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4处。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这在湖南得到了印证。

  特色——

  用科技的“智慧”保护多样生机

  “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不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身增长恢复十分困难。”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植物界大熊猫”、中国十大濒危物种之一的绒毛皂荚为例。这一树种种子自然发芽率极低,自身繁殖能力弱,早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树种。

  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缺陷,决定了绒毛皂荚不能成为森林群落中的优势种,但作为豆科中较原始种类,这一物种对豆科系统与进化分类研究有重要意义。

  幸运的是,在南岳发现了9株野生植株绒毛皂荚。为了延续该极小种群,我省营建了绒毛皂荚异地保存种质资源库,在中海拔山地打造科研试验林,在低海拔山林打造种源保存林,实施抚育管理。

  在长期研究中,植物学家们基本掌握了绒毛皂荚生殖缺陷的关键点,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改善土壤密实度过高、透气性不强、荫闭以及病虫害等导致植株衰弱的不利生长条件,并创新应用湿沙种子保存方法解决其种子失活问题。

  目前,我省正在积极开展绒毛皂荚野外回归研究,将这种难以自然繁殖的极小种群壮大。

  绒毛皂荚的保护,是一个缩影。多年来,省内珍稀植物保育团队在珍稀濒危植物繁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破解了30余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繁殖和保育技术。

  包括通过梯度引种、仿生栽培和防治粹倒病技术解决了银杉在低海拔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去除抑制萌发物质、营养钵育苗等手段,攻克了观光木、乐东拟单性木兰繁育与移栽成活率难题;采用播种前温水预处理,破解了南方红豆杉延缓出苗难题;应用芽苗截根移栽为主的富根壮苗培育技术,突破闽楠移植后恢复慢的技术瓶颈……

  省林业局透露,“十四五”期间,我省规划了3个体系7大方面的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点建设升级、物种迁徙扩散廊道打造等项目,持续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记者 彭雅惠)

(责编:李淑静、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