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凝聚社会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湖南安化深化统战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李芳森
2022年05月24日09:13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朋友”多了,路有多好走?

湖南省安化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侨团组织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援建山区学校10所,乡村公路、桥梁6处,资金达300万元;

海外人士积极捐资助学,帮助困难学生200多名,捐赠物资700多万元;

老乡回乡建家乡,这座山区小城拥有民营企业上万家,占全县企业比重逾92%,个体工商户达36058家,上税8.9亿元,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69.27%,带动劳动力就业22.12万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乡村振兴的民间力量。

“广交朋友,深交朋友,通过凝聚社会各阶层力量,服务乡村振兴大局。”安化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潘文剑表示,安化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融入统战思维,发挥统战优势,发现培养新乡贤,广泛联系统战人士,深挖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培育乡村新风文明。

安化走向乡村振兴的山间小道,日益顺畅。

黄石村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受访单位供图

引回老乡建家乡 乡村发展产业旺

对于篇首的问题,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也有着自己的答案:

2000多亩荒地尽数用于农业生产,村民仅租金收入便达到40万元;补齐村里的企业空白,约30家民营企业拔地而起,各色产业发展兴旺;破除村民陈旧观念,村风民风日新月异……

答案的由来,始于2015年初,湖南省委统战部入驻黄石村开展驻村帮扶,通过深入调研,灵活运用统战思维,发挥统战优势,携手社会力量,不仅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也为黄石村的乡村振兴,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对于家乡的改变,黄勇平全程参与,他是近年来黄石村首位返乡的游子。

“我20岁离乡,在外漂泊了快20年。”黄勇平说,人多地少的困境,让大山中的村民不得不外出谋生,家乡的困境却不曾改变。“虽然有一门手艺,每年也能挣个20万元,但还是希望能回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2015年春节后,回家过年的黄勇平还未离乡,听到了湖南省委统战部驻黄石村工作队发出的号召。“我当时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于是,黄勇平叫上4个同样在外务工的发小,向工作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支持!”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黄勇平5人便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黄石村的茶园。受访单位供图

彼时的黄石村,贫困如同一块大石压在村民身上,乡村企业一片空白。“那我们就先补上一块!”当年的5月15日,安化县黄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承包下抛荒的912亩荒地打造有机茶园。

“黄石村多高山,早晚温差大,适合优质茶叶的生长。”2019年,合作社的茶园迎来首场采摘,丰收也一年年丰厚起来。“刚成立时只有16名农户入股,现在增加到236户,带动83户贫困户脱贫,需要的劳力甚至辐射到了其他村子。”

2021年,合作社纯利润达到20万元,黄勇平感激党委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7年创业,合作社享受了国家政策资金逾千万元。

黄勇平没想到的是,自己这只蝴蝶的振翅,在家乡掀起了一阵返乡创业的飓风:不下30名老乡回乡创业,带动在家村民创业,黄石村曾经空白的民营经济,如今已拥有上规模养殖场19家、种植场3家、加工厂2家……

在号召老乡返乡同时,湖南省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战优势,广泛凝聚统战力量,联合各党派团体、非公企业以不同的形式支援黄石村建设。不仅按规划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形成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引进多家非公企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

2017年,黄石村成功脱贫摘帽。压在黄石村村民身上的巨石,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为湖南省级“同心美丽乡村”和“文旅扶贫示范村”的“他山之石”。

”农民夜校“的课堂。受访单位供图

面向乡村办“夜校” 送技到手民富裕

小满时节,江河渐满。在滔溪镇滔东社区,结束一天的插秧后,村民王心云望着自家120亩稻田逐渐被秧苗填满,提前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只用有机肥,水稻亩产450公斤,每公斤大米能卖到20元,你算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谈及自家收入,王心云劳累一天的腰杆,因为腰包的支撑,也不由得挺了起来。

但王心云的“田”路,也并非总是风调雨顺。

6年前,王心云流转了120亩土地种植水稻,但因为缺少水稻种植专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水稻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我那时候就是想不明白,同样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什么差距能有这么大?”经过在稻田里5年的摸爬滚打,王心云种植的水稻也起色不大。“抛去土地租金和各项开支,忙活一整年,也攒不下几个钱。”

改变始于2021年4月,滔东社区“农民夜校”第一期开课,教授课程便是如何做好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听闻消息的王心云抢先报名,成为“农民夜校”第一批学员。

“掉书袋也能种好田?死马当做活马医,我就去试试。”王心云没想到的是,通过水稻种植技术学习,将原先的化肥换成有机肥,当年便有回报:产出的大米质量明显提升。王心云积压了5年的郁闷,一扫而空。

”农民夜校“面向市场开设家政课。受访单位供图

“农民夜校”的开班,源于2021年2月,安化县委统战部进入滔东社区驻村。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深入滔东社区田间地头访民情、听民意,发现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就是缺少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爱学习的新农人。”安化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夏赞辉介绍,为解决人才兴村问题,培养一批留得住的“土专家”,工作队决定在村上开办“农民夜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能人的带领下,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就近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进而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能人的涌现,既要从外引进,更要注重本土挖掘与培养。“农民夜校”便是乡村挖掘和培养能人的平台,用好这个平台便能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打破人才制约瓶颈。

“村里下单、统战部派单、专家接单。”“农民夜校”的培养模式,是村里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列出课表;统战部发挥联系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或“田博士”,每月为夜校学员进行1次政策解读、1次道德法律宣讲、2次技能培训。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不定期组织夜校优秀学员代表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侨爱之家。人民网 李芳森摄

心愿上墙有回应 纾困解难办实事

刘让移没想到,自己许下的愿望,不到半个月就能实现。

70多岁的刘让移,家住田庄乡天子山村山顶,因地处偏僻,出门一趟都不容易。“一般的生活物品还好,买一次能用很久;但肉菜的保存还是有困难。”

2021年10月,村支书来到刘让移家中,问他生活里有什么需要。“我就想要一台冰箱。”虽是无心之言,但也有人记在了心里。没过几天,一群企业家模样的人来到刘让移家中,嘘寒问暖。

过了一周左右,村支书便把一台崭新的冰箱送到了家里。刘让移并不知道具体是谁帮他完成心愿,更不知道的是,这是安化县公益组织“侨爱之家”成立后,为困难群众完成的首个心愿。

“村里向我们提供困难群众的微心愿,我们实地核实无误后,立即在工作群里发布,侨界人士便会认领,帮助实现。” “侨爱之家”理事长谌海燕介绍,她们帮助完成的心愿,远不止于此。

心愿墙上的心愿都已实现。人民网 李芳森摄

“我和老伴两人在家,我的眼睛基本上都看不见了,只能依靠老伴照顾,我希望能有一台洗衣机,减轻她的负担。”

“我的父母由于车祸成为了植物人,我只能依靠爷爷奶奶抚养,我希望每学期的学费都能解决。”

…………

安化县城,在商铺遍布的街巷,“侨爱之家”显得与众不同。一棵结满群众需求的心愿树,枝繁叶茂。需求虽有不同,但都标注上了“已完成”。

“说出您的心愿,我来帮你圆!”为更好的融入安化发展大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10月1日,安化县侨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领侨界群众秉承“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的爱心之道,指导侨商企业成立“侨爱之家”。通过“微心愿”认领的方式,关爱弱势群体,守住民生底线。

“刚成立时群里只有16个人,现在都快200人了。”谌海燕说,“侨爱之家”自成立来入户走访困难群众93户,认领实现微心愿63个,资助困难学生28人。

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近年来安化县侨联加强侨界思想政治引领,以血缘、地缘、语缘为基础,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广泛联系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号召侨商企业家,主动对接安化籍海外代表人士、爱国华侨,捐资助学,资助困难学生300多名。

笼罩在安化困难群众生活中的浓雾,逐渐被来自海外的乡风吹散。     

(责编:李淑静、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