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人民时评

艺评丨胡革平:《新山乡巨变》——对周立波和时代的致敬

2022年06月02日11:00 | 来源:新湖南
小字号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全国文艺界文学界正在学习研究《讲话》精神对新时代写作的指导意义。中国作协正在组织号召全国作家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余艳主席的《新山乡巨变》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书名就叫《新山乡巨变》,这或许是一种机缘的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家的前瞻性思考的结果。

《新山乡巨变》是一部致敬之书。

首先,是对前辈作家周立波先生的致敬。作为湘籍的著名作家,特别是对湖南文学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前辈,应当致敬。

其次,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这种百折不挠、接续奋斗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个离世界舞台中央最近、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伟大时代。《新山乡巨变》撷取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点、一个很微小的点,但正是这个点,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波澜壮阔、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所以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致敬。

再次,是对无数在潇湘大地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者们的致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站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人,肯定是不能走进新时代的。《新山乡巨变》给我们描绘了一批“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奋斗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新山乡巨变》给了这些奋斗者、这些平凡英雄深深的礼赞。

最后,这是向余艳自己致敬的书。说实话,写这么一本书不容易,对余艳来说,是一个挑战。首先是对她生活阅历的挑战。其次是对余艳知识储备的挑战。余艳是在城市长大的,对农村生活不熟悉。智慧农业、无人机等新知识,在写《新山乡巨变》之前,对余艳来说,即使不是一片空白,也应该是知之甚少。这对她的写作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她突破短板,用坚定扎实的脚步、丰沛真诚的情感、细腻绵密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股清晰但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画卷。所以,《新山乡巨变》也是余艳向自己致敬的一部作品。

这部书告诉我们,打造精品力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60多年前,周立波十年归根返本回家乡,他住土屋、干农活。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双旧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扎脚勒手下田,汗趴水流挑担,与人民和土地“巴皮冾肉”,以一个“传统农民”身份参与农业合作化全过程。再以乡人乡音下笔入书,挑灯夜战描绘家乡巨变。

我到作协的时候,余艳正在写这本书,准确地说应该正在采访。有一次,我到益阳去,为了珍藏馆的事,她知道我去了,也去了清溪村。不记得聊到什么事的时候,她说,今天赶回长沙开例会,然后明天开完例会又赶到清溪村来。我说你那么赶干什么?今天不要回去了,例会也不要参加了。后来,我在会议上提出来,以后,不管是哪一位作家,只要是在采访写作,例会一律可以不参加,以保证他们的创作时间。就这样,她才全身心地坚持采访,期间,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她虽然没有对我说,但我还是知道的。在某一次部里的会议上,我说我们的作家,那是十分敬业的,是在拿生命在写作。余艳深入生活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她书中写了几十个人物,用了大量的细节,用作家的脚步走出一部“人民写作”。(胡革平)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