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东进!——株洲市大力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纪实
湖南江西两省地理相近,人文相亲。
一声“老表”,情牵两地。
当春风铺开长长的起飞跑道,湘赣边区域合作国家战略大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新一轮湘赣边大发展的春意喷薄而出。
循“新”出发,向“东”而行,东进!东进!
近年来,承担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国家使命的株洲市抬高坐标再出发,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在解放思想中闯出新路子,在真抓实干中创出新天地,勠力同心争当湘赣边区域合作的主力军、先行者、排头兵。
按下“快进键”
区域合作勇当排头兵
湘赣边,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9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探求中国革命道路,星星之火,从此燎原。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出台,湘赣两省抢抓机遇共谋大发展。
2019年5月,两省建立湘赣边区域合作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省长会晤、部门协商、市县联动的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力推重点事项落实。随后,省市县三级合作对接机制逐步形成。
2020年7月,《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公布。
株洲市与江西省的萍乡、吉安等地互动频繁,渐成常态,先后签订《关于深化株洲萍乡两市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合作协议。
2021年6月9日,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西省考察,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对接,携手共绘湘赣边区域合作新画卷。
2021年6月18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在醴陵市召开。
2021年10月,国家出台《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中央、省、市三级顶层设计按下“快进键”,湘赣边合作驶入高速路。
区域合作的路越走越宽,门越敞越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
醴茶铁路正式恢复客运。莲株高速、东城大道、东富大道等建成通车。醴娄高速、茶常高速、G106醴陵城区绕城线正在加快建设。
十都至大垅公路、大院至荆竹山、新漕至莲花等一批省际“断头路”正在提质升级。醴茶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株洲至韶山高速项目正在加快启动。共同打造渌水—萍水航道工作有序推进。
对接赣西,一路向东。株洲市勇当区域合作排头兵。
近年来,株洲苦练内功,进一步联通了域内基础设施。在大湘东地区,构建了对接赣西地区相对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湘赣两地携手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合力建设,湘赣边区域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00多公里,所有县市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规划的8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已建成6个,“高路入云端”的场景比比皆是。
湘东,赣西,开放的大门已经合力打开,强劲的发展后劲磅礴雄起。
启动“协同键”
产业转型驶入快车道
与邻共舞,合作共赢。
随着内畅外通、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湘赣边产业进一步协同融合发展。
湘赣边区域是全国烟花爆竹主产区,拥有10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高达400多亿元,承载着老区40多万人的家庭生计,但也面临加强安全生产、加快环保升级的迫切转型需要。
2021年8月,应急管理部批复同意湖南省、江西省依托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县(市)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
借力政策利好,湘赣边成立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标准化生产统一长效机制、联合开展行业自律交叉检查,并建立4县(市)轮值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四个主产区协同推进花炮自动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花炮产业机械化应用率达 80%以上,生产集约、经营规范、安全可控的现代化烟花爆竹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产业协同发展倒逼产业迭代升级,产业转型驶入快车道。
5月7日,在醴陵湖南玉祥瓷业有限公司二分厂,自动化生产车间宽敞明亮,遍布生产线的机械手臂装有28个感应器,自动感应环线皮带上的碟盘,精准抓取,分毫不差。成型的产品经过淬炼,完成由泥至瓷的华丽蜕变。
“传统陶瓷生产线有30多道工序,陶瓷自动化生产线将工序缩至7道,不仅节能降耗,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二分厂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醴陵累计安排3800万元支持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撬动企业投入近4亿元进行装备升级。建成了全国首条日用瓷自动化生产线。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得益于身处湘赣边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最前沿,醴陵市雄心勃勃的提出了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并借助东富工业园与萍乡电瓷产业园的合作,联手打造世界级电瓷产业园。加大力度促进湘赣两地人才流动,目前在醴陵电瓷企业务工的江西籍员工大约有30%,在旗滨玻璃务工的江西籍员工约有40%。
近年来,湘赣边产业协同发展硕果累累:炎陵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建立炎陵黄桃跨省产业园区。
茶陵县提质升级龙华农牧生猪养殖基地、万樟园林现代农业科技园,壮大龙头企业。
攸县主产业从粗放资源型转型为以高分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高分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链链上企业已达35家,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与此同时,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湘赣边生态文明建设,一批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退出了市场。
湘江一级支流渌水自赣入湘蜿蜒流淌,两岸山峦起伏,草木茂盛,农家屋舍错落有致。
“以前水质很差,臭气熏天,垃圾乱漂,老百姓怨言很多。”在醴陵市东富镇莲石村牛丫洪码头,59岁的第一书记张平说。
转变源自一份“生态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如果江西注入湖南的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Ⅲ类,湖南补偿江西100万元,反之,江西补偿湖南100万元。
这一份双赢协议按下了湘赣边流域保护治理 “协同键”。
渌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美,老百姓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借力“湘赣红”
红色旅游点靓湘赣边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湘赣两省都是红色资源大省,罗霄山脉的褶皱里,蕴藏着丰富的革命记忆,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021年6月10日,一批来自江西省吉安市的青年干部登上湘赣边红色专列,学党史、唱红歌,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
自开行以来,湘赣边红色专列“圈粉”无数,成为很受欢迎的党史学习教育移动课堂。这辆由株洲打造、走红湘赣边的红色专列惊艳“出圈”,数万人次“打卡”体验,更在网络上引发破亿级的关注度。
湘赣边红色专列以“两山”铁路为线,从韶山出发,一路途经韶山、湘潭、株洲、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和井冈山8个革命县(市),串联起毛泽东同志故居等24个红色景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等20个绿色景点、炎帝陵等18 个古色景点,一路红黄蓝绿五彩辉映、生态人文和谐交融。
专列开行以来,有效促进了湘赣边红色旅游产业链及服务业的发展升级,拉动沿线各地红色旅游产业收入千万余元。
火车向着井冈山跑,湘赣边红色旅游重焕生机。
株洲顺势而为,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株洲段)建设。依托叶家祠、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等红色景点,打造“初心源”旅游景区。李立三故居、耿传公祠、左家老屋等成为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
推进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醴西”“醴北”两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成功申报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除此之外,株洲还结合省市相关活动,打造了“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红色旅游品牌。推出“红色记忆”旅游、“穿越湘赣边”自驾游等4条跨省旅游线路,涵盖湘赣边13个县市区50余处红色景点、20余处优质自然资源、40余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在“湘赣红”文旅品牌引领下,株洲市在客源目的地萍乡、吉安分别举办“最美湘赣边”株洲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提高株洲影响力和吸引力。
2020年全市旅游总人数5935.2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8亿元。其中,全市红色旅游总接待人数1000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100亿元。
旅游带货火热,“湘赣红”名声在外。“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省拟授权80家企业,株洲有36家企业50个产品入选。到今年底,株洲市、吉安市、萍乡市将打造50个“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
大山飞出金凤凰。借助“湘赣红”品牌的强大影响力,株洲力推醴陵油茶、攸县香干、茶陵红茶、炎陵黄桃等创建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让这些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并出口海外。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株洲,正以更加昂首的奋进姿态,不断校准自身方位,在湘赣边区域合作中,与最优者“对标”、 与最强者“比拼” 、与最快者“赛跑”。在奔涌激荡的历史大潮中,赓续荣光、再写传奇。(尹洪波 张建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