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湖南沅江:洞庭湖畔,奋斗者正青春

刘宾
2022年07月29日14:40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鑫海公司生产的绳网类体育用品。钟祖彪摄

一张渔网能撒多远?从洞庭湖畔到南极之巅。

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位于湖南沅江的绳网具企业——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海公司”) 近年来成功研制出“300型南极磷虾拖网”,推动国产捕捞装备制造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

“这为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总经理刘洋说。今年42岁的他还担任沅江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青春不论年龄,而是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刘洋2015年从上海返乡至今,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公司不断转型升级。

沅江地处洞庭之南,接长江、纳“四水”,有86万亩湖洲湿地,是全国百强渔业县市。在这片“鱼米之乡”,许多像刘洋一样的青年正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

鑫海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仔细检查线绳质量。钟祖彪摄

创新求变

争当产业发展“领头雁”

7年前,当刘洋的父亲喊他回来接管鑫海公司时,刘洋正在上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子承父业”并非意味着“坐享其成”,对刘洋而言,除了责任与压力,还有对人生方向的艰难抉择。“当时在上海打拼了12年,已经进入创业阶段。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只从赚钱的角度讲,赚的钱不一定比回来接管公司赚得少。”他说。

靠水吃水,渔业是沅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民生产业。鑫海公司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一家小型乡镇渔网厂,产品以卖给当地渔民为主。这些年,随着沅江渔业的发展,这家小厂历经企业改制,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员工400多人。

“公司凝聚了父亲大半辈子的心血。”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洋最终决定从“海边”回到“湖边”。这背后既有父亲的殷切期盼,也有他内心深处那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

挑战比他想象中来得要快。回来没多久,为了加强水源地保护,许多省市包括湖南沅江在内,开始有序取缔网箱养鱼,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但当时鑫海公司生产的渔具中,网箱占了近50%。

“2016年公司业务量总体下滑了近三分之一。”刘洋说,不仅如此,随着长江流域渔业转型,淡水渔网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环保是大势所趋,改变迫在眉睫。但方向在哪?那段时间他十分着急,四处找出路。

刘洋返乡后便加入了当地青年创业者协会,并被推举担任会长,平时喜欢和协会成员交流探讨。一次他和几个做电商的年轻人聊到公司的状况。他们提议:为什么不试着把渔具放到网上去卖?

“这条路还真走不通。”在对各大电商平台上的渔网销售情况了解一番之后,刘洋得出了这个结论。

原因是,渔网的定制性较强,不同的鱼类、海域以及渔船的马力大小,都对渔网有特别要求。“大型养殖以及远洋捕捞则对渔网的材料、特性要求更高。”他说。

不过,这件事促使他从另一个角度有了新思考:一张网,放在水里是渔网,拿出来就是绳网。渔网定制性强,客户相对固定,所以多年来发展缓慢。但非渔业用网的市场却很广,这方面大有可为!

鑫海公司生产的渔业用绳。钟祖彪摄

思路一变天地宽。依托多年来制造渔网的基础和经验优势,刘洋推动公司加快向非渔业用网领域转型升级。2017年,他专门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把数十年制造渔网的技术优势应用于生产足球网、篮球网、蹦床等体育用品,一举成功。产品远销欧美等海外地区,这几年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如今,鑫海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各类绳网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鑫海牌”绳网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远洋渔业、深海养殖、体育运动、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该公司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绳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拥有专利技术160多项。

创新不止步,发展才能后劲足。“下一步公司要全面升级改造现有生产线,打造智能工厂!”刘洋信心满满地说。

蒋连超通过直播向网友推介沅江特色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扎根沃野

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洞庭湖畔,刘洋全力在“网”上谋求创新与突破,25岁的蒋连超也在“网上”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立起直播架,打开直播灯,蒋连超便置身“云端”,开始通过手机屏幕热情地向网友们一一介绍沅江当地特色农产品。

蒋连超2019年从湖南城市学院测绘专业毕业。在大学期间就是“创业达人”的他开过工作室、手机店,靠创业解决了大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毕业时,学校老师见他很有创业激情,便引荐他结识了在沅江胭脂湖街道创办农业企业的“80后”青年黄建国,两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伙人,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共同打造“洲上农家”农业品牌。

扎根农村创业并非易事。他举例说,公司办公地点远离城市,周围全是稻田,平时打交道最多的是村里的老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对于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会感到很不适应。“前两年我带了5、6个大学生,相继都离开了这里。”

后来,他把自己的“发小”喊来加入团队,不曾想两人在一起奋斗9个月后,离别又至。

道别时,蒋连超强装淡定,“一转身,我眼泪哗一下就流出来了。”他说,对于老家在邵阳市新宁县的他而言,沅江是“他乡”,心里难免会产生孤独感,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亲戚朋友过来和自己“搭伴”并肩奋斗。

南竹山集团有一个自建的土鸡散养基地,最多时养了一万多只鸡。每年4、5月份鸡苗繁育高峰期,为了节省开支,他和同事通过摸索学习化身“育苗工人”。“育苗室内有30多度,从下午6点一直待都晚上11点多,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工服能拧出水来,累得四肢像散了架。”

股东撤股、资金链断裂、项目亏损……短短3年创业路,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与挑战,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合伙人的勉励给了蒋连超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去年8月份,湖南省南竹山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蒋连超任总经理,南竹山村占股51%,通过“互联网+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种养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为农产品走出去搭建线上、线下渠道。他说,仅半年,公司销售额就达到700多万元,南竹山村获得股金分红25万元。“我也为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

从大学创业开始蒋连超养成了记日志的习惯,至今已记满近20本,放在一起有厚厚一摞。感到困惑、彷徨时,他会把这些日志拿出来翻一翻。“有些事情当时觉得很难,但只要撑过去回头再看,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今年3月份,蒋连超和妻子在南竹山村举办了婚礼,变“他乡”为“故乡”。他说,眼下村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开建,公司下一步准备发展红色农旅项目,打造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基地。“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去努力,年轻人扎根农村一样‘路通天地宽’!”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