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在远方的山村 播撒诗的种子

——湖南安化羊角塘镇有家村民创办14年的文艺社

李芳森
2022年09月05日14:21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太阳文艺》这一乡镇刊物,已发行10多年。人民网 李芳森摄

浩浩资江水,莽莽雪峰山。

湖南安化羊角塘镇,五座古老的山峰耸立周围,将这个乡镇揽入怀中,也见证着这座梅山二都古镇的历史渊源。

在羊角塘镇街道旁的村医卫生室,村医刘发增正奋笔疾书,为下一刊的《太阳文艺》撰文。每年两刊,内容包罗万象,以家乡为主题,涵盖小说、散文、诗词、歌曲等;作者也是包罗万象,以村民为主体,老师、医生、商人、公务员,全镇都可参与。

我们也从文字10多年的流淌里,得知刘发增的另一重身份——太阳文艺社社长。

太阳文艺社,虽只是一个乡镇文艺社,但自2008年成立起,便号召村民用笔墨抒发家乡情感,传承当地“二都”文化。

在游子远方的家乡,也撒下诗歌的种子。

村医刘发增,也是太阳文艺社社长。人民网 李芳森摄

诗源

二都古镇的“文艺复兴”

翻开《太阳文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羊角塘镇。

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经世致用,功勋卓著,开湖湘近代文人之气先河,书法家黄自元誉满海内外,夏默庵诗文深得毛泽东青睐……羊角塘的历史,不乏耀眼的文化光环。

然而,作为村医的刘发增,在多年走家串巷中,却发现“二都”文化的印记,却在岁月中逐渐平淡。

“家乡的文化需要传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守护村民健康的刘发增,决心用一场“文艺复兴”,充实村民的内心。

2008年,刘发增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了一家文艺社,社名就用镇上五座大山最中间的那座山名——太阳。“太阳也是最具有正能量的物体。”

一方面,创始人积极撰文,也面向全镇进行征文;另一方面,刘发增广泛联系事业有成的老乡,希望能求取一些赞助费。

2009年5月,《太阳文艺》首刊推出,发行1000本,无偿向乡亲们赠送。彼时,10000多元的打印费,还缺了近4000元,刘发增由此拿出了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

虽时隔13年,刘发增依然保留着《太阳文艺》的首刊。封面便是羊角塘镇重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太阳。

对于刘发增来说,这是山村里诗歌的源头,也是大山里升起的“金太阳”。

刘发增为《太阳文艺》撰文。人民网 李芳森摄

诗篇

小镇居民的“诗意生活”

“晚风摇树落花残,小月明星夜正澜。萤火磷磷穿碧叶,蛙声阵阵出泥潭。一杯老酒添新趣,两盏新茶涤旧烦。碌碌终生多少事,几曾如此享清闲。”

虽是多年前的诗作,但喝过几盏黑茶后,情感收到牵引的刘新生,也能全文诵出。

这也是太阳文艺社创办以来,收到的第一首诗词,刊登在《太阳文艺》首刊古韵雅吟的首篇诗作。

“村民的诗意生活,不仅在他们的笔墨下,早已与日常生活融合。”刘发增感慨道。

对于年逾古稀的卢太平来说,从没想过,自己的名字也能印上杂志。“虽不是青史留名,但也算得上是雁过留声了。”

卢太平曾是大岩村的教师,羊角塘的红色故事,曾是他课堂里的“必修课”。

2009年2月,刘发增一次在大岩村出诊时,听说了卢太平的经历后,便前去“考古”。“当时,卢老师给我讲了夏甸烈士的故事,我就记了下来。”

村民口述,刘发增记录,这也成了《太阳文艺》的文章来源之一。《夏甸的故事》,也由此成为《太阳文艺》当地红色故事栏目的开篇之作。

刘发增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出诊时,都会在药箱里放上笔记本,随时记录村民们的好故事。

在安化县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号召下,羊角塘镇接连创建了音乐协会、沙里湾龙师协会、太极拳协会等8个文艺协会组织,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太阳文艺》的选题,也因为贴近村民生活,更加充实。正如写给村民们的发刊词所言:愿《太阳文艺》,成为你永远的心灵港湾。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