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湖南:筑渠引水润粮田

人民网记者刘宾
2023年05月10日11:11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池塘如镜。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池塘如镜。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要把清水引入粮田,建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湖南多丘陵山区。虽然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省内各地的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普遍运行时间已久。在去年遭遇的极端干旱天气中,一些小型农业水利设施“蓄不住水、灌不到田”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加强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大事。”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该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的通知》。

其中提到,将统筹推进山塘、水渠等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支撑。

蓄得住水

山塘清淤,增蓄扩容

春夏交替时节,接连下了数场雨,湘潭县碧泉村的200余口山塘喝了个饱。一塘塘清水波光粼粼,宛如一面面镜子镶嵌在山间。

山塘具有适应耕地分散、灌溉及时、管理方便的特点,发挥着灌溉、蓄水、防洪等一系列综合功能。目前,湘潭县共有4万多口山塘,蓄水容积在1万方至10万方之间的骨干山塘有5000多口。

“农民常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山塘不大,作用可不小。全村近4000亩水稻的收成全靠它们呢。”村党总支书记谭俊岳说,碧泉村地处丘陵山区,大型水库“远水解不了近渴”,全靠山塘蓄水灌溉。

村里山塘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垮塌、渗漏等问题。针对现状,碧泉村加大了山塘除险加固力度,目前已完成20多口山塘的提质改造。

站在一口名为“上栈塘”的山塘旁,记者看到,经过清淤扩容,水塘四周边坡均做了硬化、防渗处理。为方便村民,塘堤上还修建了十多个安全台阶。

据介绍,去年,湘潭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8821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255余万元,完成了103个村1023处山塘的清淤整治。今年该县将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00万方,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

湖南全省在年底前计划完成清淤整治山塘2.5万处。目前已累计完成山塘清淤整治3200余处。

灌得到田

沟渠疏浚,畅通“梗阻”

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沅江,纳“四水”、接洞庭,躺在“水窝”里。

据沅江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共有中型灌区9处,其中重点中型灌区7处。有374条干支水渠,总长约1310公里。

“纵横交错的沟渠好比‘毛细血管’。只有干渠连支渠、支渠连田头,稻子才能真正喝上水。”说话的是宋立波,今年52岁,是沅江市南大膳镇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已在基层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

沅江地处沉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质粘性小,渠坡易被雨水和水流冲刷而垮塌,每5年左右就得进行一次清淤。

南大河渠是该镇南北走向的一条骨干灌溉水渠,南高北低,全长约8公里。原先渠道中下游有1700多米“肠梗阻”,经常断流,直接影响周边七八个村庄四万多亩农田灌溉。

春节后,南大河渠疏浚工程顺利完工。站在河岸边,只见一渠清水、两岸碧绿。护坡上铺的是生态砖,棵棵青草从砖孔中冒出头来。

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湖南将重点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间输配水渠系进行新建及节水改造,以充分保证上游骨干渠道设计流量与下游农田需水量相匹配,确保渠道边坡稳定、过水平顺。同时,对渠系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保障工程正常通水、运行安全。

全省年内计划完成新建、节水改造及清淤渠道2000公里。还将对山上经济作物周边已有的灌溉水源工程进行清淤整治。周边无灌溉水源的,进行新建。基本解决50万亩山上经济作物的灌溉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居于洞庭之南,湖南将通过一系列务实之举,引一渠清水,润万顷粮田,为守护大国粮仓提供“水支撑”!

(责编:向宇、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