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17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 湖南创新高地“向上生长”

![]() |
机器人在项目现场进行作业。受访单位供图 |
人民网长沙5月3日电 “五一”假期内,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抢抓生产“黄金期”,1700余名建设者一线坚守、火力全开,推进项目地下室结构顺利完工,全面冲出“正负零”,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冲刺阶段。
据悉,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总建筑面积28.27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单栋主楼地下室最大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地下室的工况远比想象中复杂”技术经理刘铭说。地质条件复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超危大梁加腋施工......面对施工“拦路虎”,项目团队坚持依托智能建造,成功“闯关升级”。
地下室高低跨、错层结构多,给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带来很大困难,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为钢柱、梁板进行精准定位,解决了精度控制的难题。面对节点复杂,层高变化大的支模体系,为确保超危工程施工安全,项目应用智能建造高大支模监测,布置激光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高大模板支撑架、杆件的竖向位移、倾斜角度,监测数据超标实时预警,确保安全施工零事故。最终项目通过智能监测并结合BIM模拟优化施工顺序,施工效率提高20%。
“我们不仅要打造创新高地,更要在建造过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刘铭介绍,在湖大科创港项目中,智能建造板块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智能化集成、智慧运维、智能建造应用贯穿项目全流程。
走进项目现场,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履带式抹平机器人、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正有序作业。这些“建筑工匠”凭借精准的AI算法,较传统人工施工效率提升30%,以高效、稳定的表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而智能建造平台则如同项目的“智慧大管家”,将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物资和成本的可视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湖大科创港项目一标段地下室的顺利完工,为项目筑牢根基。接下来,项目团队将锚定“6.30”节点,重点推进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工序衔接,全力冲刺首栋主体结构封顶。同时深化智能建造与绿色施工,以匠心与创新为笔,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林洛頫、王蕾)
![]() |
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