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市州县域

湘土扎根记:一名异乡选调生的淬炼与觉醒

2025年05月06日14:37 | 来源:共产党员网
小字号

  湘江的晨雾漫过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花明楼镇杨林桥村青砖黛瓦的屋檐时,我常站在村头的老樟树下眺望。三年前那个拖着行李箱在长沙南站迷路的山东青年,断然想不到自己会对脚下的这片红土地产生如此深刻的依恋。三年的基层岁月,沂蒙山区的红色基因与湖湘大地的炽热情怀完成了一场场跨越千里的精神对话,最终化作基层沃土里破土而出的新芽。

  “选”字千钧,此心安处是吾乡。初到杨林桥村时,村民们的宁乡话像是加密的电波。在抗旱保粮的紧要关头,我捧着笔记本跟随驻村书记挨家挨户记录需求,却总在“咯扎”“嗯咯”的方言迷阵中手足无措。直到某个闷热的午后,七十多岁的李娭毑拉着我的手,用布满茧子的指节在地面画出引水路线图,我才恍然领悟:基层工作的密码不在语言符号里,而在沾着泥土的掌纹间。在协调修路纠纷的漫长夜晚,在危房改造的尘土飞扬中,那些起初晦涩难懂的方言,渐渐化作我理解民情的密钥。当我能用蹩脚的宁乡话与村民讨论水塘清淤方案时,老支书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后生子,你咯硬是变成半个宁乡伢子哒!”乡音浸润的不仅是听觉,更是心灵的归依。

  “调”字百炼,煤海转身见青山。调任煤炭坝镇后的那个深秋,我站在废弃的矿坑边缘,秋风裹挟着煤灰,在斑驳的工棚铁皮上敲打出岁月的回声。那声音像是时光的低语,诉说着这座“湘中煤都”曾经的辉煌、沉寂与重生。在这座“湘中煤都”,曾经的矿工们放下鹤嘴锄,在门业工业园里打磨新的生活图景。走访联系企业时,老矿长指着车间的数控机床说:“以前挖煤是向地下要生活,现在造门是向未来要希望。”在撰写产业转型调研报告的那些深夜,台灯照亮的数据曲线与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不断重叠。当我在门博会看到曾经的矿工家庭利用电商直播卖出第一樘智能防盗门时,恍惚间懂得:基层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执行政策,更是要做时代变革的翻译者,把宏大的发展蓝图转化为百姓屋檐下的温暖改变。

  “生”字不息,风雨长明赤子灯。防汛守夜的凌晨三点,手电筒光束扫过河堤上垒起的沙袋,不远处临时安置点的灯火在雨幕中明明灭灭。浑身湿透的村支部书记递来搪瓷缸装的芝麻豆子茶,他望着远处汹涌的河水,声音低沉而坚定:“后生啊,二十多年前我在长江大堤上,和战友们用身体筑起人墙,整整七天七夜没合眼,现在我们眼前守的不是堤坝,是一千多户人家的饭碗和念想。”他的目光穿透厚重的雨幕,话语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雨夜的沉寂,照亮了河堤上那面在狂风中猎猎作响的党旗。在风雨飘摇的堤坝上,这面党旗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从抗旱时的送水车到危房改造后的新居钥匙,从闲置宅基地上的蔬菜大棚到脱贫户窗台上晾晒的腊肉,这些具象的生活碎片拼凑出“人民性”的真实图景。当走访的独居老人执意要塞给我自家晒的红薯干时,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选调生宣誓仪式上的忐忑——此刻衣兜里温热的红薯,不就是初心的最好见证吗?

  三年时光在湘楚大地刻下的年轮里,那个曾经纠结“外省人”身份的年轻人,早已在方言的浸润、煤渣的磨砺和灯火的照拂中,将根系深深扎进这片红色的土壤。三年前,从山东来到湖南农村时,我忐忑、迷茫、彷徨,难以适应语言、饮食、气候等的种种变化;三年后,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选调生,不仅要成为政策的执行者,更要“把自己摆进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为人民干实事谋幸福。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长,但胸中那团在田间地头点燃的理想之火,必将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就像湘江永远向北奔流,我们基层年轻干部的脚步,永远朝着民心所向的地方延伸——因为万家灯火照亮的前方,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程绪东)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