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市州县域

“夕阳也是一幅画”——退休干部党员陈和平的最后八年

2025年05月07日15:06 | 来源:株洲新闻网
小字号

  2025年4月24日6点55分,您生命的刻度停留在了69岁。

  自发的纪念在株洲人的朋友圈“刷屏”。

  有人说,“您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有人说,“世界上如果多一些陈和平,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时钟回拨,2016年10月,即将以市纪委监委处级干部身份退休的您,响应号召当起了“村官”。

  此后八年多,您将原本“软弱涣散”的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建设成“全国文明村镇”;您抱病奔走挖掘朱亭镇的红色文化、谋划古镇发展;您心系困难乡亲与学子,即便拄着拐杖拖着病体也坚持参加助学公益活动……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应该怎样度过?在您离去之际,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头衔,而是谈论着您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的一点一滴,哪怕退休之后。在浦湾、在古镇、在朱亭……到处是怀念您的声音。

  最后的八年,您像种子一样深扎进泥土,长成树木,庇荫一方百姓,标注着富有意义的一生。

  2016-2019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回”

  2016年8月,株洲市委组织部发布了“招贤令”: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当时,您正准备从市纪委调研员岗位退休,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第二个孙女刚出生,儿子儿媳也想老人帮忙搭把手。爱人王爱云身体不好,去医院治疗时,“工作狂”丈夫总没时间照顾,她是多么希望您退休后可以多给家人些陪伴啊。

  一番辗转反侧,您还是选择了报名。后来您说出了原因:“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干部,退休后到村里任职,就是想回报党和人民。”

  从当年的知青,到进入渌口区五中、三中工作,再到市纪委工作20多年,您这是在告诉自己:不能丢了初心。

  爱人担心您的身体,起初不同意。您身患多种疾病,还切除过一个肾,每天要一把一把地吃药,一把年纪了还去村里工作,怎么吃得消?

  您却说,“我身体吃得消。曾经的学生也能帮我。家里的活,我周末回家安排好。”最终,爱人只能默许,她知道您的脾气,您认准的事要回头太难了。

  经过组织考察,全市166人报名,48人入选,您成了朱亭镇浦湾村的“第一书记”。

  对浦湾村,您熟悉,却也陌生。

  1973年,16岁的您作为知青到朱亭镇春石村锻炼,住在村民文大妈家。您少年丧母,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8口,是文大妈给您做了人生中第一双棉鞋,是春石村的乡亲们给了您“最温暖的记忆”。

  也是在春石村当知青期间,1975年,您光荣入党。

  后来,您经常约着曾经一起下乡当知青的好友回春石村看看,还拿出部分工资,资助了村里10户困难户,20余年始终如一。浦湾村村民刘宗云回忆,您每到过年前都会给他母亲300元的慰问金,到村里后,每次都是亲手送到,还拉着老人话家常。

  陌生在于,当时间来到2016年,曾经的春石村,已经和原兴隆村、高升村合并为浦湾村。由于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班子不团结,这里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刘宗云记得,您确定自己来浦湾村后,曾悄悄租了一辆摩托车,围着村里转了又转,熟悉情况。

  当年10月,您作为“村官”上任,而11月底面对记者采访时,您不仅对浦湾村的情况“如数家珍”,还将市十九中捐赠的旧电视机装到了村上贫困户的家里。

  越深入了解,您的眉头皱得越紧。

  当时,您眼前的浦湾村,可用“三个一”概括:一间40多平方米的村办公房子,一本明里亏空数十万元的账本子,一个三村合并后的涣散班子。

  迎着困难上,您的10多本驻村工作日志扉页,写着同样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回。”

  破解“软弱涣散”难题,您从党建抓起,先立规矩、带班子。

  针对村支两委开会经常有人迟到,您定下规矩:通知几点开会就必须几点到,迟到的出50元钱“学费”,以示警戒。头一个被罚的村干部是姜伏林,您和他沟通后,他带头交了50元并作了检讨。此后,村里各种会议,秩序井然。

  “微党课”、党员突击队等,随着一系列制度和举措出台,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逐渐增强。

  在您的奔走忙碌下,村内环形公路打通,合并前的3个村分别建成各有特色的湘江休闲旅游区、立体林业区和鲜果小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20余万元每年。曾经的软弱涣散村,逐渐蝶变为“省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

  驻村时,您就租住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和刘宗云家离得不远。他记得,您经常周末还在村里加班,租房的书桌上摆着一瓶瓶的药;2019年7月,湘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江堤浦湾村段随时有漫堤的危险,您虽然胸闷异常,但依然跑到一线带着村民抗洪。

  那段时间,您内心的煎熬何尝不是翻滚如洪水:洪水来的前两个月,您长嫂去世。前一个月,爱人患腮腺淋巴瘤住院做手术。抗洪期间,二姐因病去世。可做通姊妹、外甥的思想工作,您只请了一天假,上午送别二姐,下午又回到村里参加抗洪抢险。

  浦湾村今天的风景中,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讲述您曾经在这里奋斗的故事。

  2020-2024年:“生命进入倒计时,为民服务无终点……”

  三年任职期满,您即将从浦湾村离开,可乡亲们早已舍不得您。

  “陈书记,既然您对朱亭镇这么熟悉,要不您就留下来。”2020年4月,朱亭镇聘请您为镇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当年年底,您被市委组织部选派为古镇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

  对您来说,这就像一种延续,因为朱亭镇的古称就是浦湾。当年您到春石村当知青时,坐船抵达的第一站就是湘江边朱亭镇的古码头。

  您其实可以拒绝。这些年的劳碌,让您剩下的那颗肾发出了“警报”,癌细胞在转移扩散。但又一次,您毅然接下“新担子”——把朱亭打造成新时期的美丽乡镇。

  有家人朋友不理解,在浦湾村干了三年,也回报了曾经的恩情,如今身体这么虚弱,何苦还要继续?

  也是在2020年,您为浦湾写的“村歌”《浦湾之歌》,代表湖南省参加2020年全国首届村歌大赛获二等奖,成为全国“百佳村歌”。

  “奋斗的歌谣向着幸福唱/美好的明天在浦湾/哎呀,一步一重天……”。这句歌词,是浦湾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或许也是您对自我的期许与上述疑问的回答吧。

  您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出现了新的励志语录:“生命进入倒计时,为民服务无终点。活着一分钟,奋斗六十秒……”

  白天,您走访村民群众。晚上,您查阅、搜集资料,思考古镇发展良方。

  “朱亭古镇源于夏商,起于两汉三国,发于唐宋,盛于明清,毁于日寇侵略,壮于林海,兴于今朝。”在您看来,朱亭经济发展的破题关键在于搞好古镇建设。

  这次,您的思路是:搭一方文化台,唱一出旅游戏。

  很快,您向朱亭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议:将朱亭古镇建成“以朱熹文化为主线,农业旅游和人文旅游相结合的长衡株潭休闲度假区和旅游景区”。

  虽然您因为病痛越来越瘦,步履也不似以前有力,但您仍在坚持用自己的一步接一步,换来朱亭古镇发展的“另一重天地”。

  与您一起筹建朱亭乡贤促进会的文奎,因为敬佩、仰慕您而成为了您的学生。他记得,您为了挖掘毛泽东在朱亭留下的革命痕迹,曾四处奔波,去到衡阳进行走访。

  文奎回忆,您吃饭前总要吃一把药,稍微走远些就要停下来休息,但即便如此您依然在坚持。他不禁好奇,您是怎么做到的?您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完全是靠一股精神与信念在支撑着。”

  来看看您2021年5月中旬“充实的一周”——

  周一:到古镇社区参加支部活动;参加上级督查汇报会。周二:到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有关科室汇报工作;到相关单位联系工作。周三:上午参加座谈会,下午到省肿瘤医院看病。周四:渌口区法院讲党史课。周五:渌口区卫健局讲党史课。周六:全市乡村振兴派驻工作培训班讲课;参加市纪委到对口社区主题党日活动。周日:参加市中心医院五支部(麻醉科)党员及员工赴浦湾村主题党日活动。

  对此,您的总结是:“连续七天,虽然辛苦,却很充实。”

  可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劳累病倒,那周之后的10天,您连在微信工作群回复信息的精力都没了。

  通过几年努力,朱亭镇引进了“五号山谷”高端民宿,重建了一苇亭,修缮了朱亭镇中心学校的门楼和围墙,朱熹文化、红色文化、林海文化、廉洁文化持续擦亮,一批先进人物得到选树。

  这几年,朱亭镇修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亭古码头群”,清廉社区创建被推为省级示范点,古镇社区也获评市文明社区。

  这些成绩背后,都有您的一份辛劳。

  2025年:“生命是一种回声”

  认识您的人都说,您是闲不住的人,越是有事情做,您反倒会忘了身上的病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当2024年1月,您结束了在古镇社区的工作,您一边关心着朱亭镇的发展,一边把重心转到了助学等公益事业上。

  去年7月29日,台风造成特大暴雨,您当时躺在病床上,发了一段话在古镇社区的工作群。“大雨落朱亭,心中弦弓紧。群众可安好?财物莫受损。社区同志们,安全要保证。”

  您曾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年,工作之余,您热心公益,积极组织并参加公益助学活动。您的学生、“中国好人”、爱心组织“雪域天堂”创始人苏虎说,组织开展“一对一”爱心助学活动,您已坚持了10多年。

  苏虎记得,从2010年他们第3次炎陵助学起,您参与1对1牵手学生公益助学,一直坚持到第29次,成为雪域爱心团队中去炎陵山区助学次数最多的公益人之一。

  也是在您的建议下,雪域助学群开拓了朱亭镇浦湾村隆兴学校1对1牵手助学活动,9年已开展18次;开拓了渌口区五中1对1牵手助学活动,8年已开展16次。

  苏虎说,他总记得您对他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事很难,要一直坚持下去。”

  文奎记得,去年9月,朱亭乡贤促进会组织爱心人士去朱亭镇中心学校助学,您拄着拐杖来到现场,并给孩子们做了励志演讲。

  “在台下时,您还疲惫地坐着。一上台,您就身姿笔挺、双眼发光,精神抖擞地讲了半个小时。”文奎说。

  对您的精气神,朱亭镇人大主席肖松山深有体会,说您总是充满了正能量,也总能深深地感染他、启发他,帮助他走出迷茫,激发他干事创业的豪情。

  他说,刚被从市里调到镇上来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是您启发他,能回家乡工作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是难得的机会,要真心实意地把家乡建设好。“那番开导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铭记至今。”肖松山说。

  总在助学与帮助困难村民的您,对自己却有些“吝啬”。

  刘宗云说,他去过您家好多次,您家通往厨房的地板瓷砖都翘起来了。他提醒您说要修一下,您总是说,“迟一点,迟一点。”

  渌口区五中爱心联合会秘书长马佩,是您学生的学生,被您的公益热情而感染,投入到了五中爱心联合会的工作中。她记得,有一次去您家,发现家庭的装饰一点都不时髦,空调坏了也还没换新的。

  苏虎说,您接受过他的唯一的礼物,就是去年下半年送给您的拐杖,您笑着说原因是“一看就是便宜货,而且我现在也是真需要拐杖了。”

  2025年春节前,您摔了一跤,之后几乎在病床上度过。

  回首人生路,您用八个字总结自己:忠诚、热爱、坚持、干净。

  从2021年起,您为了给大家同时也给自己加油打气,每天都会发励志语录在工作群,也会发给身边的亲友同事。四年来,您写了上千条。

  而到今年3月5日之后,微信群友、亲朋好友迟迟没有收到您的励志微信,大家已经猜到您的病情可能很严重了。可即便如此,当噩耗传来,留给大家的依然是震惊与痛心。

  在自己瘦得皮包骨,只能用药物止痛的情况下,您却在最后一条发到社区“为民微信群”的励志话语里写道:“开心活,潇洒过,不比财富比快乐!想得开,看得透,晚年幸福又长寿;拿得起,放得下,夕阳也是一幅画!”

  微信群里,悼念的话语一段接一段;朋友圈中,追忆的文章一篇接一篇。

  合十的双手、哭泣的脸、点燃的蜡烛……微信图标背后是汹涌的追思、不尽的缅怀。

  有人说,要接过您的接力棒,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有人说,要继承您的遗愿,把朱亭古镇建设得更加美好;有人说,要把公益助学的事业坚持做下去……

  “生命是一种回声。”您生前经常这么说。现在,您听,深沉悠远的回声,回荡在朱亭的每一寸土地,回荡在湘江的每一寸波浪。(李军)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