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建职院驻村帮扶工作队:稳稳传递乡村振兴接力棒

随着月底撤离时间的临近,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驻邵阳市绥宁县红岩镇稠清村工作队队员谢复兴、金楚力、杨盛旭有点难舍:两年的驻村帮扶,他们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俨然成了一家人。
难舍中也有欣慰。就像两年前他们接替同事一样,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批驻村队员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书写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在肩
两年前主动报名驻村工作队时,谢复兴等3名队员便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更是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使命。”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支部副书记金楚力说。两年前一到村里,他便感受到了前任驻村队员打下的良好基础。“村里不仅翻新、拓宽了水泥路,建起了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变化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前任打下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接好、跑好。”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辅导员杨盛旭对此深有同感。“当我2023年5月以工作队员身份再次来到村里,村里环境大大改善,村民自发成立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这让我内心有了一种想法:乡村振兴工作很有成效,不但美化了村居环境,还提升了村民精神风貌——这一趟,我来得对。”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从2021年5月开始派教师驻村工作。该院党委书记肖继军,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劲松多次到稠清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调研,勉励驻村队员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时间意识,确保既定目标任务全部实现,确保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不辱使命。
实干兴村
两年来,驻村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与当地村民一道实干兴村。
3名队员都是“土木男”,搭建成"铁三角",实行集体决策、分工负责。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技术赋能村办工厂、光伏发电、“消费+电商”等一批重点项目;新修水利沟渠、村道、便民广场等民心工程;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与生物降解相结合的新工艺实行厕所改造。去年年底稠清村改厕率达到100%,成为镇示范村。
一次硬化农田沟渠时,金楚力发现村民仍在用传统砖砌沟渠便建议,"得改用整体现浇混凝土,砖砌的扛不住洪水冲刷!"一村民边擦汗边嘟囔:"祖祖辈辈都这么干,买模板还得花钱。"金楚力马上掏出卷尺量着开裂的旧水渠对村民说:"这砖缝去年补了3次,要是用混凝土浇筑,至少10年不用大修。"紧接着他跟村民算账:"砖砌要15个工,现浇混凝土只要8个工,省下的工钱够买3套模板。"
后来他带着当地“土工程师”连夜定制简易木模板,手把手教村民浇筑。村民们欣慰地看到,3公里新水渠挺过了去年那次大山洪。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驻村工作队多次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文艺活动。多才多艺的杨盛旭同时担任导演、主持、音响师等工作。
驻村队员最难过的一道关是语言关。金楚力清楚地记得,有次修机耕道时,因为土地纠纷两个村民组半夜互相拆对方建好的模板而起争执,他们赶到现场却听不懂村民在吵什么,急得直冒汗。“后来我们每天跟着村干部学苗语,现在不仅能听懂,还会说些日常用语。”
一棒接一棒
驻村队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邵阳各级党委政府认可。4月底,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向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发出感谢信。
之前,驻村队员多次获绥宁县、红岩镇党委政府的嘉奖,多次收到村民的感谢信。
虽然取得了成绩,但驻村队员清楚地意识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稠清村建好了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但与留住人才、形成产业规模的愿景还有较大距离;原本计划要修建的一条联通道路,因为地规划和土地权属问题迟迟未动工;近350亩撂荒地因为缺水没能复耕……
驻村队员住在村部,村部附近有留守儿童在3公里远的盐井村小学读书。放学后驻村队员经常抽时间陪孩子们打羽毛球、篮球,有时辅导孩子们作业。前不久一位叫匡美缘的孩子小声地问:“你们是要走了吗,好舍不得你们哦。”一听这话,金楚力眼眶湿润了。
让金楚力等倍感欣慰的是,绥宁县本县驻村队伍已与他们办好了交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派出的第三轮驻村队员转战凤凰县。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稳稳地传递。(孙亮 金楚力)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