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三明医改”促进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湘潭经验
湘水之畔,改革潮涌。一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正在伟人故里澎湃涌动。
56岁的蔡女士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前连散步、买菜都胸闷气短的自己,如今能轻松操持家务。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台突破技术瓶颈的心脏手术——湘潭市中心医院首例“主动脉根部Y型扩大+机械瓣置换术”,成功为她解开了“瓣环细小无法植瓣”的死结。对湘潭本地心脏病患者而言,这台手术的意义远超“治愈一人”。以往需奔赴省会或一线城市才能开展的高难度心脏手术,如今在本地即可完成,不仅省去异地就医的奔波之苦,还降低了交通、住宿等经济负担,真正将“大病不出市”落到实处。
这仅仅是湘潭医改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批15个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之一,这座伟人故里正以惊人的创新勇气和实践智慧,走出一条贴合实际的高质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路,书写着新时代医改的“湘潭范式”。
制度破冰:从“三医联动”到“三医协同”
面对改革深水区,湘潭以关键制度创新打破医疗、医保、医药之间的行政壁垒,推动“三医”由各自为政走向融合,实现了从“联动”到“协同”的治理跃迁。
机制共融,决策协同。湘潭实行市和县(市)区卫生健康、医保部门领导干部交叉任职,明确两部门各一名副职兼任对方党委(组)成员,参与重大决策,建立常态化协作会商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彻底打破了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治理格局。
数据互通,智慧监管。建成市级医保数据专区,率先实现医疗医保数据互联共享,构建多部门线上线下联动监管体系。
机构创新,专业管理。湘潭成立全省首家医药集采和数据中心,牵头组建“湘潭采购联盟”,成功推动创口敷料、高频电刀等耗材集采。其中,创口敷料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70%,显著减轻群众药耗负担。
资源重构:构建分级诊疗新体系
面对“总量过剩、结构不优”的资源困境,湘潭秉持“把一个区域当一个医院来打造”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服务供给。
纵向贯通,五级联动。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省带市、市带县、县带乡、乡带村”五级联动机制。明确功能定位:三级攻坚急危重症,二级承接慢性病康复与转诊,基层聚焦轻症与公卫服务。按照“总医院、大统合”思路,将9家市直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组建成一个城市医疗集团。横向联动,专科联盟。建立精神、中医、口腔、妇幼等专科联盟,形成矩阵式医联体。
县域医共体推动人员、服务、技术、管理“四个下沉”,实行人员、分配、药品、检验、信息“五个统筹”。湘潭县、湘乡市医共体建立“心电一张网”覆盖全县17家基层卫生院,6年累计免费远程诊断12.65万例,筛查出心肌梗死等重症患者5.14万人。
支付改革:引领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目前,韶山市以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核心,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三个转变”:从分散布局转向整合型健康共同体,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行政主导向专业治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
湘潭市建立了以DRG付费为主体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体系。针对紧密型医联体,创新推行“总额打包、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支付模式,对医联体内各机构实行统一打包支付,有效形成激励与风险分担机制。2024年,城市医疗集团医保基金实现平衡,韶山市健共体结余1000余万元。湘潭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01%和62.38%,群众就医负担显著减轻。
实现DRG付费全市行政区域、综合与专科医院100%覆盖,实际付费病种占比75.8%,DRG结算占住院医保基金支出95.52%。通过科学制定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权重,设立中医特色、日间手术、恶性肿瘤等分组方案,提高与临床实践的契合度。
此外,湘潭市还协同推进康复、精神病患者按床日付费、中医按疗效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多元支付方式,配套实施考核评价与基金监管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了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医疗总费用增长和住院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试点以来医院医疗总费用减少4.9亿元,医保基金减少支出3.4亿元,患者自负部分降低1.41亿元。今年1—6月,全市职工、居民住院率分别同比下降1.42和0.92个百分点。医疗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2023年同期上升1.23%,药耗占比下降1.47%。
智慧赋能:数据驱动提升健康获得感
湘潭以智慧医疗和创新服务直击群众就医痛点,让医疗更便捷、更精准、更温暖。
一码通办,智慧就医。接入全省“三医一张网”,建成“健康一码通、三医一张网、监管一平台”信息系统。实现“就医一件事”通办,“一卡通、一档查、一码付、一键救”,号源、床位实时可查,智慧导航直达科室,二级以上医院“一站式”预约、结算全覆盖,结算用时缩短66.7%。
精准识大病,服务有温度。智慧系统汇聚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和医保数据,实时分析异地就医病种,精准锁定外转率高的大病病种。成立“大病”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累计留住大病患者190名,开展远程会诊17场、专病管理会诊659场,邀请专家手术173台。
强基固本:“家庭医生+第一书记”双轮驱动
“以前每次调整用药都要去医院挂号、排队、问诊,一下子半天就过去了。”今年59岁的易有明是雨湖区城正街街道瞻岳门社区的居民,36岁就患有高血压,最高达到三级,每年需要住院两次以上,长年服用降压药物。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后,团队为她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定期上门走访、随时响应用药咨询。在家庭医生的不间断跟踪随访管理下,易有明的血压逐渐趋于平稳,不再需要经常跑医院了。
当“家庭医生”从政策文件走进市井街巷,改变的不仅是群众的就医模式,更是基层医疗治理的底层逻辑。
少检查,少跑路,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老百姓最真挚朴实的愿望。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业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优、群众对“家门口”医疗服务信任感不强等问题,一直让老百姓心愿难偿。
如何破局?2023年以来,湘潭市分两批次从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选派48名党员骨干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任“第一书记”,通过“组团式”帮扶,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25年启动百万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行动,团队上门服务、建群答疑,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
一组数据看变化:建设基层特色专科31个、名中医工作室21个、开展新诊疗技术156项,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较派驻前增长48.68%,出院人次增长27.11%,医疗业务收入增长25.31%。
通过“家庭医生+第一书记”等系列“组合拳”,基本实现慢性病日常管理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广大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大病不出市:供给侧优化撬动改革深化
“强基层”仅仅是一个方面,湘潭医改还在做的另一件事是补短板、建高地。
湘潭市城市两区面积6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百万,有市直公立医院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家,加上其他医疗机构,城市区千人口床位数达到11.8张,存在医疗资源供给过剩和“内卷”竞争问题。
如何破题?湘潭市的解题思路就是做强市域龙头,坚持差异发展,实行一体管理,加强市县联动。
为此,市委、市政府统筹推动城市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集约共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市域医疗集团龙头医院——市中心医院,与湖南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建设心血管病、肿瘤、骨科、呼吸与危重症等国省临床重点学科群。医疗集团内推行医疗、信息、药耗“三个一体化”管理,建成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后勤总务“六大共享中心”,实现213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医疗资源集约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帮扶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
这样一“整合”,让原本“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公立医院,按照功能发展定位,建立分级诊疗住院病种目录,促进分级诊疗,实现差异化发展。而城市医疗集团与紧密型县域健共体之间成了扭成一股绳的医联体,医院和基层互相支持,病人的奔波少了,外转就医率低了,看病也越来越方便。
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健共体,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共同构成湘潭“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
湘潭市大病管理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通过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系统,识别符合条件的慢特病患者。
雨湖区红旗社区的黄亚男确诊冠心病后,医保系统自动发送短信提醒他申报慢特病待遇。提交申请后次月,他在湘潭市中心医院购买275元的抗凝降脂药物,个人仅支付93元。
……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慧健康理念,已成为湘潭医改的真实写照。
如今,医改湘潭经验已从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这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时代答卷,没有终点。湘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接连不断的新起点,持续发力,以湘潭之为为健康中国添彩。(吴珊 叶志强 苏艳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