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赴深圳開展異地教學

日前,長沙市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前往深圳經濟特區開展為期5日的異地教學,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對比調研、交流座談等形式,走進改革開放前沿、領悟市場經濟規律、調研城市工作范例,把握時代發展潮流、強化創新創業思維、提升推動發展本領。
對比調研學范例
多年來,深圳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子布局,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強勁的發展動能,在長沙布局了重大產業基地的比亞迪正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發端於深圳的比亞迪20余年堅持和實踐“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發展理念,在紅海中殺出一片藍海,迎來從技術、產品到市場的全面爆發,成為第一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中國車企。學員們登上雲軌,參觀生產園區,在與比亞迪長沙園區的對比調研中查找差異、挖掘經驗、借鑒思路。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是深圳重點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遵循“圈層梯度”模式和“一區多園”戰略,引入創新性企業超1300多家,形成以產城融合科技綜合體為主要特征的特色園區。走進位於園區的字節跳動深圳灣總部,扁平開放的組織架構、健康輕鬆的辦公環境、高效放權的工作方式,都讓學員們耳目一新、精神一振,僅僅針對辦公文具的一項智能化管理措施就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學員們切身感受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加快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府引導和保障下瞄准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專題講座理思路
翻開深圳異地學習的課表,短短5天時間內安排了7門高質量課程,邀請的授課人既有港深兩地的資深專家學者,又有深圳本地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領導干部,內容聚焦產業、創新、改革等。“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株潭城市群”、“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大數據創新應用”與“智能制造”、“招商引資”與“優化營商環境”……一組組高頻關鍵詞的閃現讓學員們聯系起長沙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在深度對話交流中進一步明晰了對先進發達地區經驗借鑒的思路措施。
現場教學強信心
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學員們來到蓮花山鄧小平同志銅像前,深切緬懷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豐功偉績和決策擔當。在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現場講解幫助學員們全面回顧了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辦經濟特區到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系統梳理了經濟特區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
在座談交流中,市委組織部相關領導同志與青年學員們圍繞“學鵬城強星城,話青春促發展”一同談體悟、話感想,上了一堂“沉浸式”思想政治課。
通過密集的調研走訪和專題教學,學員們加深了對深圳這個改革開放最前沿、中國經濟最活躍窗口的認知,更加深刻地理解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更加堅定了順應時代潮流、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決心。
大家紛紛表示,作為中部地區的青年干部,將充分吸收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有效融入各自崗位工作中,以“走在前、作示范”的奮斗姿態和工作狀態,為奮力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加快推進長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陳懷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