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陽:古建筑穿上“防火罩”

“岩石打造的206個太平缸放置在各天井中,平日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發生火災時能派上大用場。”一場“漫步古村團寨 打卡消防安全”的線上直播活動正在熱播,消防宣傳員帶領市民網友一起漫游古村團寨,追溯古人防火智慧。而此次直播的打卡地,正是被譽為“民間故宮”和“天下第一村”的張谷英村。
“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濕鞋”說的正是張谷英村。古村位於湖南岳陽市岳陽縣境內,始建於明朝,主要為磚木結構,現有房屋1700多間,總建筑面積五萬余平方米,是我國保存得最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由於磚木為主的建筑構件耐火等級低,房屋連片建設等緣故,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為切實保障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轄區消防部門在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管理措施等方面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指導張谷英管理處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強化消防安全措施,為古建筑穿上“防火罩”。
消防工作 宣傳先行
古村消防工作的成敗宣傳系於一半。岳陽縣消防救援大隊緊密結合火災防控工作需要,每周定期對全體村民、房東、租戶開展消防安全培訓,重點在清明、五一等時段開展防火警示宣傳。通過召開村民廣播會、張貼標語、上門座談、組織培訓、發放火災逃生手冊、簽訂防火公約等方式,使消防安全深入人心。
同時,大隊指導鎮政府12名網格員和30多名安防大媽參與古村消防安全巡查,定期向村民開展消防宣傳,並指定網格員對村裡8個宣傳欄進行實名制認領、包干,在入村口設置消防宣傳大屏幕,播放火災案例和防火安全提醒,以觸目驚心的案例、直觀深刻的教學,將消防宣傳理念高頻次、廣覆蓋地進行普及,形成人人關注消防安全的濃厚氛圍。
為確保村社各單位之間的聯勤聯動能力,岳陽縣消防救援大隊在建立了張谷英村微型消防站后,又指導古村內部12家門店建立微型消防站,將村中各區塊消防安全責任劃分落實,將微型站網絡遍布各處,確保無論村中何時何地發生火警,均能第一時間發現到位、第一時間處置到位、第一時間宣傳到位。
嚴管嚴控 杜絕火患
“一旦有火情發生,獨立式煙感探測器會第一時間觸發預警,村民、古村微型消防站、村委會、轄區消防救援站等快速聯動、迅速處置。”在張谷英村中,滅火器、消火栓、煙感探測器、疏散指示標識等現代消防設施器材隨處可見。“我們村基本都是古建筑,防火壓力不小,但六百年來,幾乎沒發生過大的火情,村裡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得很牢靠。”張谷英村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為做好古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防部門會定期上門排查消防隱患,指導管理處建立健全了《景區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風險辨識與分級管控》等一系列制度章程。針對部分村民生活用火用電、民宿餐館經營不規范等問題,組織鎮政府應急站、市場所、派出所、供電所、專職消防站等部門站所建立協作共管的監管模式。
據悉,為夯實張谷英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岳陽縣消防救援大隊以實際出發,推動管理處爭取文物保護消防專項資金1474萬,分兩期實施張谷英古建筑群安全消防工程,建設消防水池、水泵房、室內外消火栓、應急疏散系統、預警檢測系統,全方位保障古建筑消防安全,真正做到了從無到有,從雜亂無章到完善有序的提升。
建強隊伍 駐防前置
為做到古村突發事件及時應對處置,岳陽縣消防救援大隊建立了張谷英村專職消防站,消防站以專職消防員為基礎,配備相應的消防車輛和器材,實行全年24小時輪班值守。消防站進一步整合社會力量,組織管理處、鎮政府、村民理事會與景區保安組成的平安聯盟,進一步擴大了消防應急處置隊伍,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消防應急演練。
此外,消防站還指導景區做好滅火應急疏散預案,完善預案中人員疏散的可行性及機動性,確保在旅游高峰期、大型節慶活動的安全有序。(姜濤)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