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縣區發展大型新聞調查②|攸縣,一座資源小城的轉身憂思

攸縣城區一隅。攸縣縣委宣傳部 供圖
攸縣人的傲嬌,似乎黯淡不少。
從“五小工業”聞名全國,到躋身全國百個產煤大縣﹔從10萬“攸縣的士”闖蕩大江南北,到“攸縣超市”“攸縣賓館”遍地花開……那些烙印在歷史長河中的“高光”時刻,每每被提及,總讓人熱血上涌,而后又陷入無邊的落寞與惆悵。
被遺棄的礦區,留下的是時代巨輪碾壓后的蕭瑟,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繁榮商貿景象難再﹔在衡量縣域經濟晴雨表的“湖南十強”榜單上,過去十年,攸縣幾度旁落﹔即便是一度信誓旦旦喊出的“撤縣設市”,也在與兄弟縣市的較量中落於下風、斷了聲響……
如果來一次徹底的自我剖析,一座資源小城的困惑,並不能簡單歸咎於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平心而論,前驅的動能是否強勁?抗壓的韌性是否堅強?這決定著一座城市能否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闖關奪隘。
趕考高質量發展,攸縣如何唱好冰與火之歌?
攸縣高新區一隅。攸縣縣委宣傳部 供圖
先發后至,風光丟了
先來看一組對比數據。
2012年,與攸縣處於“撤縣設市”同一起跑線的邵東,地區生產總值為229.0億元,比攸縣低了22.53億元。
此后10年,邵東換擋提速,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發力建設電商、五金、印刷等專業園區,GDP增速迅猛,到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85.2億元,超出攸縣228.04億元,排名全省第5。
同樣是2012年,攸縣與醴陵的GDP,僅僅相差144億元,但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擴大到368億元。
10年時間,攸縣被醴陵遠遠甩在身后,在湖南縣域經濟排名榜上,攸縣從2012年的全省第7,滑到第10,期間還有幾年跌出“十強”。
雖然地區發展不能“唯GDP論”,但它始終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這樣的結果,無疑讓攸縣人心有不甘。畢竟,談起攸縣過去的發展,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或是主政官員,都會用到“榮光”一詞,煤炭經濟帶來的繁榮曾是這座城市生動的注腳。
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中南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田疇沃野,孕育出了“湘東糧倉”,成就了攸縣米粉、攸縣豆腐、攸縣香干、攸縣麻鴨、攸縣茶油等一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不僅地上風景獨好,地下更是“流金淌銀”。據統計,攸縣已探明的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余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和商品煤基地縣之一,被譽為“株洲煤都”。
在礦產開採的黃金歲月(1996年至2009年),攸縣煤炭、生鐵等採掘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所創造的財稅收入佔全縣財政收入的比重均超過50%。“當時,縣裡成立了稅費辦,辦公人員超過500人,年稅費征收在10億元以上。”回憶過往,攸縣一名政府官員感慨。
與“流金歲月”一同出現的,還有一大批走南闖北的攸商,他們是時代弄潮兒。高峰時期,在全國各地開出租車的攸縣人多達10萬人,“攸縣的哥”上榜湖南十大勞務品牌﹔開超市、賓館,也是攸縣人外出創業的路徑之一。據佛山市湖南省攸縣商會初步統計,2022年在佛山的攸縣籍超市超過6000家……
憑著“資源紅利”的持續輸出,攸縣完全可以“枕著蛙聲入眠”,但始於2013年前后的一場“風暴”,卻讓一切變得急轉直下,而2017年發生在攸縣黃豐橋鎮吉林橋煤礦的一起氣體中毒事故,更是讓攸縣煤炭產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彼時,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調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謀劃全面鋪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主基調,煤炭大縣不得不開啟一輪輪關停並轉。“輝煌時期,攸縣有1000多家煤礦,從業者有數萬之眾。”攸縣黃豐橋鎮一名“礦二代”告訴記者,目前該縣具備生產資質的鄉鎮煤礦僅有兩處。
就好比“多米諾骨牌”,礦業走向窮途末路,礦工們隻好出走謀生,服務業跟著土崩瓦解,人口紅利也消失了。“爬坡過坎、負重前行,同時著力調整、發力轉型、奮力趕超。”這也成為此后十年攸縣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於困境中奮斗,於艱難中作為,在標兵漸遠、追兵日近的當下,攸縣還有足夠的韌勁嗎?
酒仙湖露營基地。攸縣縣委宣傳部 供圖
交困疊加,步子慢了
從地下轉向園區,從能源到實體,攸縣一直在苦苦尋求轉型,但要找到一個能支撐起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於攸縣而言,其求索之路何其艱辛。
根據《攸縣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縣地區生產總值477.7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全縣3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內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126.74億元。
事實上,商貿繁榮、經濟活躍的攸縣,歷來是湘東南、贛西北的經濟交流中心。早年間,攸縣提出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突出產業發展、園區建設、農產品開發、旅游開發四個重點,實施民營經濟領跑戰略,形成了以資源採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為支柱的20多個產業門類。
在煤炭產業式微之后,攸縣迅速進行產業轉移,向高分子新材料、綠色建材、全域旅游和特色農業轉移,截至2022年底,攸縣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4.6%,高分子新材料與精細化工主導產業是株洲市13條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綠色建材特色產業鏈上企業達到13家,“一主一特”產業總產值達到158億余元、完成稅收5.32億元。
但比起石峰的軌道交通、蘆淞的服飾、醴陵的陶瓷等大型產業集群,攸縣的產業筋骨並不強健。“我們重點發展的4個產業,總產值不到200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不到50%,全市A股上市公司12家、港股1家,攸縣還沒有破零。”攸縣縣委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新型工業主導,產業轉型一步慢、步步慢。
主體稅源較少、企業培育較慢,債務壓力較大,一系列問題的疊加,讓攸縣陷入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困境——替代產業乏力。
在煤炭經濟繁榮的過往,攸縣憑借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輕而易舉地做大財富蛋糕,以至於在戰略性新型產業興起的年代,缺乏未雨綢繆的規劃,錯過了產業轉型的“窗口期”。
“捧著‘金飯碗’的時候,誰還會挖空心思搞園區、搞產業,給自己出難題?”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探索城市轉型的戰略眼光和膽識一旦錯過,曾經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
一個鮮活的例子:2010年,總投資達120億元的大唐華銀煤電一體化項目落戶攸縣網嶺。頂著一個“大頭銜”,大唐華銀攸縣能源有限公司排放的廢料,曾讓攸縣一度撓頭,被人詬病,直到一家以固廢材料生產綠色建材的新材料公司進駐網嶺循環經濟園,把產業鏈拉長,變廢為寶,才讓這場爭論畫上句號。
當初用心良苦,如今碩果滿枝。大唐華銀成為拉動攸縣網嶺循環經濟園躍上“百億能源”台階的龍頭企業,成為支撐區域能源安全、助推綠色發展的新名片。
如果說產業后繼乏力是缺乏戰略考量,那麼區位優勢的喪失,無疑拿走了攸縣的“先發資本”。
攸縣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是湘東地區中心縣,106國道貫穿全境,過去從湘北到廣東、福建、江西等地,攸縣是必經之地。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就是乘專列從長沙出發,經株洲抵達醴陵站,換乘汽車,再經攸縣渡過洣水河夜宿茶陵。
但進入高速高鐵時代,過境攸縣的高速公路並不“友好”,平汝高速從縣城東邊穿過,衡炎高速則在攸縣擦了個邊,鐵路運輸拿得出手的是“K字頭”列車,建於1973年的醴茶鐵路攸縣火車站,至今仍為三等站。“我們正在爭取衡吉高鐵穿過攸縣,但目前還沒有實質性進展。”攸縣一名工作人員略帶沮喪地說,一個區域中心至今沒有通高鐵和動車,無異於人體動脈上沒有摘除的“腫瘤病灶”。
政治生態遭受破壞,也給攸縣的發展蒙塵。近年來,攸縣官場動蕩引發輿論持續關注,原縣委書記譚潤洪,原縣委副書記、縣長蘇濤相繼被查,兩人從2016年8月調任攸縣“搭班子”,直至東窗事發前,嚴重破壞了攸縣的政治生態和經濟秩序。
攸縣一名官員向記者透露,當年縣裡花大力氣引進了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投資意向超過10億元。當時,對方交了一大筆保証金,但半年內項目遲遲推不動,老板一氣之下憤然出走,連保証金也“放棄”了。
政治生態的破壞,對攸縣形象的損害、地方風氣的影響、干部士氣的打擊等,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這往往需要N年苦心經營才能好轉。“人們干事創業的激情一旦丟了,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就弱了。”上述工作人員嘆息道。
轉型發展乏力、區位優勢喪失、政治生態破壞等因素交困疊加,攸縣不得不一邊“收拾舊山河”,一邊花十倍的力氣尋找新出路。
優多新材車間 。攸縣縣委宣傳部 供圖
方向雖明, 憂思待解
盡管困難重重,但攸縣人的骨子裡從來不缺傲氣。接連的挫折和逆境,讓攸縣更加清楚:強縣轉身沒有退路!
客觀而言,攸縣過去兩年間的艱苦探索不乏可取之處,既有刀刃向內的自我加壓,也有破釜沉舟的賽道重置。
比如,大力整改園區低效用地,將僵尸企業名下的土地清退,多方評估協商,為新項目騰地。位於攸縣高新區的“艾硅特項目”即如此,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引進新興企業,並購“僵尸企業”,園區無產出用地實現價值再造,拓展發展新空間,這項做法得到多方認可。
比如,重整干部隊伍,攸縣先后出台《縣管領導干部平時考核十條意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管理十條措施》等“五個十條”措施,動真碰硬拒絕躺平。
又比如,全力拿下動態投資達119億元的攸縣廣寒坪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在這個被世界公認的技術最成熟、經濟效益最好、應用最為廣泛的儲能技術領域插旗佔位﹔首次引進的上市企業湖南鬆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興建汽車涂料建設項目,主動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攸縣的發展藍圖中,高分子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無疑站在C位。目前,位於攸縣城西的攸縣高新區,已經聚集148家入園企業,園區年總產值達到65.2億元,實現稅收19018萬元,化工片區的畝均稅收達到11.6萬元。2021年,攸縣高新區成為湖南省第一批認定的十家化工園區之一,又是我市唯一的化工園區,也是全國50個化工產業轉移重點園區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力高分子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過程中,攸縣還探索出“化工園區安全環保的管理體系”,為園區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
成績雖可圈可點,然而一些高質量發展關鍵關卡仍需沖破,一些發展邏輯仍需捋順。
攸縣原是典型的經濟強縣,曾經產業規模大、基礎設施全、百姓相對富裕,強縣的轉身路徑有別於“白紙上作畫”,怎樣結合實際,在頂層設計中如何構建一、二、三產業架構,更加切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債務結構雖有改善,但體量依舊不小。煤礦轉型關停整頓留下不少歷史遺留問題,深耕幾十年的主導產業幾近歸零,重整旗鼓破舊立新,如何通過制度創新,讓過程更順暢,並守住新成績?
主導制造業產業不能自然形成,要靠決策者有意培育,任何產業必然有個發展過程,其間輕重緩急、取舍平衡,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該如何確定邏輯,筑牢基礎,確保一任接著一任,朝著同樣的目標干下去?
高分子新材料與精細化工藍海廣闊,佔領細分市場才能在驚濤駭浪中行穩致遠,縣域經濟動能轉換的根本問題在於,究竟要搶哪一塊蛋糕?抓哪一塊細分領域?又如何驅動縣域經濟?
強縣轉身需要補短,更要揚長。地處湘東平原的攸縣,盛產優質農產,如何重塑攸縣特色農業體系,讓品牌農業、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營商環境不進則退,良好口碑源自真心服務。如何以更高的水平、更寬廣的視野、更大的執行力,取信於人,讓攸縣的哥、攸縣超市、海量的攸商真正樂意回故鄉,建家鄉?
凡此種種,需要攸縣干部群眾保持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做勇立潮頭的改革先鋒、迎難而上的行家裡手、銳意進取的擔當鐵軍。
就在前不久,市委書記曹慧泉在攸縣考察調研時,勉勵攸縣加速推動縣域經濟動能轉換,久久為功推動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持續增強縣域發展長期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強縣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實事求是,持之以恆,答案需要每一個攸縣人書寫。
攸縣網嶺循環經濟園。攸縣縣委宣傳部 供圖
【他山之石】
耒陽:從“資源依賴”到“超越資源”
湖南的“煤老大”是耒陽,也曾與攸縣一樣有過城市轉型的困惑。面對困境,耒陽堅定不移走轉型發展之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育新興動能,實現了從“資源依賴”到“超越資源”的華麗蛻變。
唱響“多元支撐”協奏曲。耒陽市先后制訂了《耒陽市3131工程推進實施方案》《引進10個投資過億元產業項目考核方案》《培育30個納稅過千萬元的重點企業專項工作考核方案》等實施方案及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大抓工業、抓大工業的濃厚氛圍和強勁態勢,培育出電子信息、有色冶金、油茶和旅游商貿服務業等替代產業。
承接產業轉移爭當排頭雁。耒陽加快園區體制改革,利用便捷的交通區位,“筑巢引鳳”,主動打造承接珠三角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輕工行業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和創業基地,共引進了150多家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引進投資400多億元,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輕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電子等為支柱的新型工業體系。
從依賴到超越更體現在觀念之變。“沒有煤炭就沒有耒陽的今天,單靠煤炭就沒有耒陽的明天。”這是耒陽干部群眾近年來形成的共識。為此,耒陽強要素、抓機遇、接重點、優平台、促幫扶,致力打造大城市格局、大環線交通、大工業集群、大特色農業、大全域旅游和建設中國耒陽“定制之都”,從“拼消耗”到“重效益”,用頭腦風暴、效能革命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礎。
從耒陽路徑窺探攸縣,真正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質、內涵、精髓,切中高質量發展的本義,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走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限,這些探索之路值得借鑒。(王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