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南丨探訪華夏剪紙博物館:妙“剪”生花 “湘”遇非遺
剪刀在手指間翻飛,短短幾分鐘,一個栩栩如生的“蝴蝶嬉金瓜”圖案便躍然眼前。
“操刀者”秦求是華夏剪紙博物館館長。
這家成立於2000年7月的民間剪紙博物館,位於長沙市望城區文源中路30號,一棟綠樹掩映的5層樓房。開館至今23年來,一直免費對外開放。
在剪紙界,有南秦、北傅兩個知名的剪紙世家,南秦指的便是長沙望城的秦氏剪紙世家。“我從3歲能拿筷子時就拿剪刀,我女兒也是,家裡代代如此。”秦求說。
望城民間剪紙2008年入選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求的爺爺,今年85歲的秦石蛟是代表性傳承人。
從山川河流到飛禽走獸,剪紙藝術包羅萬象。技藝傳承的時光,凝結在指尖,在發展與創新中,訴說著匠人的堅守與執著。
華夏剪紙博物館外景。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在傳承中創新
“剪紙的最大魅力在於,每個作品都要完成最后一剪,完全展開時,才揭開‘神秘面紗’。一些復雜的作品往往需要數日甚至更長時間去創作,這個過程充滿懸念與期待。”坐在被剪紙作品“包圍”的辦公室裡,秦求侃侃而談,“創作者會根據構圖需要或靈機一動的想法,隨時改變剪法。”
而最早的傳統民間剪紙,連畫稿也沒有,全憑手藝人的想象去構思創作,剪出的圖案往往不拘一格,樣式十分豐富。
正是剪紙的這一特點,吸引秦求將之從愛好變成畢生事業。“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她說。
秦求展示風景剪紙作品。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秦氏剪紙世家發端於長沙白箬鋪一帶,始於清末民間藝人文正欽。其女文震坤、女婿秦有德剪刻手法嫻熟,名聞鄉裡,后又傳至秦石蛟,如今已歷經了6代傳承,時間跨度長達140多年,先后涌現出30多位能剪會畫的剪紙藝人。
秦石蛟的剪紙搜集、收藏之路,始於上世紀50年代。如今雖已是耄耋之年,但秦石蛟仍潛心剪紙技藝傳承與研究。
他以大量的館藏作品為研究對象,通過認讀和比對,在傳統剪紙技術的基礎上,創新出了搖剪法、折改剪法、交織套色法等27種剪紙技法,使得剪紙技藝在傳承中得到發展。
秦石蛟在教小朋友練習剪紙。張奇濤攝
“與其他地方的剪紙所不同的是,望城綜合折剪是單剪和折剪交錯穿插進行,十分靈活,有一折一剪、一折多剪、多折一剪等,且‘折’比‘剪’更為關鍵。”秦求介紹道,剪紙除了剪以外,還有刻鑿、割劃、手撕等許多不同的創作手段,“很多人到博物館參觀后,常常會驚訝地說一句,沒想到小小剪紙,竟有這麼多學問!”
目前,華夏剪紙博物館收藏了近2萬件全國各地的剪紙作品,其中有剪紙名家作品 4100 件,湖南省內地方剪紙作品 4000余件,秦氏剪紙作品約 11200 件。此外,這些年還編纂、出版了《中國剪紙技法大全》等40余部剪紙著作。
秦石蛟拿出一本自己制作的剪紙手工書。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在發展中普及
秦求接受採訪的當天上午,剛剛到望城區雷鋒路社區為30多名孩子上了一堂剪紙課。過去一年,她還在望城實驗小學擔任剪紙老師。“區裡多所學校都開設了剪紙課,很多孩子都對剪紙十分感興趣。”秦求告訴記者,目前博物館正在與望城車橋小學開展館校合作,打造“剪紙特色學校”。
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我們今年參加了‘長株潭52家博物館聯名打卡活動’,暑假期間累計接待了約30批次游客,人流量提升不少。”秦求說,目前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約有1.3萬人次。
於她而言,無論是更多人願意主動來到博物館了解剪紙,還是自己走出去講解剪紙的歷史與現在,都是十分開心的事。
華夏剪紙博物館展出的剪紙作品。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為了普及剪紙文化,華夏剪紙博物館近幾年每年都會策劃一場主題展。已先后舉辦了“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剪紙藝術展”“金山銀山美麗家鄉——湖南精准脫貧主題剪紙藝術展”“紅心向黨——望城人民頌黨恩主題剪紙藝術展”等多場展覽。
前不久,博物館專門把50多名剪紙愛好者以及區裡中小學美術老師組織起來,開展了剪紙技術培訓,眼下正為今年的“迎中秋、慶國慶”主題展做准備。
剪紙印章。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普及,才能推動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秦求還在策劃編寫一本有地方特色的剪紙“百科全書”,內容涵蓋剪紙的歷史、類別與技法等諸多方面,方便更多人系統地了解學習剪紙。
她表示,希望通過博物館裡收藏的這些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能讓大家看到剪紙師傅技藝的精湛和他們匠心的堅守與創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彭應兵
文字作者:劉賓 賀禧
視頻攝制:劉賓 賀禧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