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縣區發展大型新聞調查⑧|炎陵靠大山,如何不止於大山?

炎帝陵前百龍祭祖。炎陵縣委宣傳部 供圖
炎陵很小,炎陵黃桃卻很“大”——羅霄山區小縣,所產黃桃深受消費者青睞,並得到央視力薦,得以通江達海。
這是炎陵的特長:靠著“老天爺賞飯”,堅持生態立縣,用綠水青山做大財富蛋糕。
也是炎陵的尷尬:靠山吃山,山會吃空﹔好風不借力,難以入青雲。
如何放大資源,放大生態效應,讓縣域經濟躍上一個新台階,這是炎陵當今面臨的新課題。
炎陵還要更“大”些。
村民們撫育中藥材。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毅 攝
快也資源,慢也資源
炎陵是“輕盈”的,因為人口基數少,發力跑的時候“步子快得很”。
翻看當年的統計數據:1998年,炎陵縣財政收入為5689萬元,但人均財政收入在株洲各縣市區中排名靠前。
人們將功勞歸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尤其是竹木經濟繁榮時,炎陵財稅收入大部分來自山林的饋贈。
炎陵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縣山地面積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3.55%。彼時,炎陵人“靠山吃山”,上山砍伐竹木,成了當地人謀生的主要手段。
“當時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人們紛紛選擇下海經商或外出務工,但少有炎陵人選擇背井離鄉。”炎陵一官員說。
山林涵養水源,有水的地方就有更生動的故事。炎陵境內有主要河流15條,總長度876.53公裡,年平均徑流深1049.2毫米,再加上山高林密落差大,一時間到炎陵跑馬圈地辦小水電的人趨之若鹜。
根據炎陵縣政府部門提供的一組數據,從2002年到2012年小水電發展黃金期,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建了127座水電站,最高峰時炎陵有160座小水電站同時運轉,裝機容量24萬千瓦,發電量近10億千瓦。
“按照上網電價算,平常年份炎陵的水電收入超過3億元,幾乎撐起了全縣一半的GDP。”炎陵縣水利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當年的電站員工端的是“鐵飯碗”,誰家有個搞電站的總會惹人羨慕。
山水之城,再加上炎黃子孫尋根謁祖聖地,也讓炎陵收獲了一波又一波的文旅紅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谷,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萬個/立方厘米,濃度居亞洲之首,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避暑養生。1999年,該縣三產業28560萬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8.7%,催生了100多家農家樂,讓許多農民吃上“旅游飯”。
竹木、水電和旅游的加持,這樣悠哉的生活,讓炎陵人沉醉其中。
“口袋空了,到山裡淘點挖點,游客來了,住宿餐飲整點,日子好過得很,還瞎折騰個啥!”炎陵一位退休干部向記者透露,當年縣裡提出把更多精力用在工業園區建設,在會場上一眾唱反調的人,“不折騰”成了大多數人的心態。
然而,縱情山水終有時。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出台,實施封山育林、禁止濫砍濫伐相繼成為制度,任性向山林索取的好日子到頭了,竹木行業進入寒冬。緊接著,國家下文整頓“五小”企業,小水電行業不得不重新洗牌,整改、轉型勢在必行,曾經的王牌產業成了燙手山芋。
快也資源,慢也資源。當炎陵回過頭來檢視自身發現,當地工業企業僅有陶瓷廠、鐵合金等幾家,農業龍頭企業幾乎沒有,旅游業發展勢微。
機遇過了、步子慢了、路子窄了,而患得患失、不思進取的心態更盛了,一時之得終究換不來一域之光。當炎陵想要轉向翻身時,該用怎樣的姿態走出山谷、奔赴山巔?
黃桃豐收了。炎陵縣委宣傳部 供圖
吃完黃桃紅利,“餐盤”如何裝點
從“老天賞飯”到另謀出路,從唾手可得到上下求索,炎陵沒有等待。
毋庸置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炎陵的破題之路必須從農業抓起,而農業的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
炎陵最大的IP,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聖地,遠古時期,炎帝在這裡“遍嘗百草,以治民恙”,后葬在鹿原坡。
據《炎陵縣志》記載,清初,不少鄉鎮大面積種植中藥材。每到收獲季節,村民們成群結隊挑著藥材,前往江西賣藥,場面十分壯觀。此盛況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
然而,這樣的盛景早已消退,如今重頭再來,也是剛剛起步。
炎陵山多田少,以客家人居多,居民從小受熏陶,在山上討生活的能力強,發展什麼產業,才能發揮他本領和特長?為此,炎陵人做了不少探索:
種高山蘿卜,味道甘甜,遠銷廣東,但影響水土保持,隻好放棄﹔
種柰李、新世紀梨,但沒形成規模經濟,至今仍在“小打小鬧”﹔
茶葉,擁有烏龍窩等基地,也拿過不少獎,但經濟體量不大,品牌不響﹔
…………
直到黃桃的出現,炎陵找到了一個共富路徑。
集全縣之力,經過幾十年培育,如今的炎陵黃桃如日中天,進入高光時刻,紅遍大江南北,遠銷國內外。
數據顯示:今年,炎陵黃桃種植面積9.6萬畝,年產量8.5萬噸,黃桃產業鏈綜合產值32億元,吸引了全縣六分之一以上的人參與,讓近6萬人鼓起了腰包,成為農民的致富果。
然而高光之下,也有隱憂。
炎陵黃桃產業面臨著前有群狼、后有追兵的境地,相鄰縣跟風種植,黃桃這份紅利到底能吃多久?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萬一遭遇不測,結局又將如何?長期停留在種植和初加工階段,產業鏈偏短,利益鏈如何做大?
有識之士直言,炎陵農業多元化發展,並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多條腿走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楠竹看似不起眼,其實是個“潛力股”。
安吉經驗或許能帶來啟示。安吉是著名的楠竹之鄉,面積87萬畝。該縣通過深加工,從竹根、竹竿、竹葉甚至到竹粉末,實現全利用,形成五大系列7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國內外。
炎陵楠竹面積39萬畝,人均擁有量超過安吉。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如果炎陵借鑒安吉經驗,大力發展楠竹產業,延伸產業鏈,前景看好。
文旅康養是炎陵的另一張名片。
有人形容炎陵有“三園”,即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中國革命的紅色家園、宜居宜游的美麗家園。這裡集“古紅綠彩”文化資源於一域,在全國來看都屬罕見,正是壯大文旅康養產業的獨特優勢。
利用這些優勢,炎陵多方發力,繼炎帝陵成功晉升5A景區后,又完成S205鹿原至船形路面改造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雲上大院創4A步伐……激活了全域旅游新動能,也獲得“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等榮譽。
有數據顯示,2022年,炎陵縣接待游客884.3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8.03億元。今年,炎陵黃桃文化節引來5億多人次的線上流量,全縣接待游客數達30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
成績有目共睹,不足也顯而易見。業內人士認為,炎陵發展文旅康養的路子選對了,但與周邊縣市相比,差距不小。
井岡山市、桂東縣和炎陵同屬羅霄山地區,都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前者在東,后者在南。紅綠資源相差不大,但炎陵的古色資源獨有,別無他份。
井岡山的紅色旅游一騎絕塵,連續5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長40%以上,領跑全國。也許有人不服,稱井岡山牌子響,名氣大,國家扶持力度大,炎陵難以望其項背。
桂東大有趕超之勢,通過持續擦亮“中國氧都·涼快桂東”旅游品牌,避暑經濟勢頭正旺。去年,該縣入選“中國健康旅游名縣”。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光有農業的高光,難以撐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激活“工業細胞”勢在必行。
依托優質營商環境和產業基礎,炎陵縣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一大批企業前來落戶,培育了全國脫貧縣中第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建成了羅霄山片區首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最大規模的鉭鈮材料產業集群。
起步較晚,亮色不小,但要做大做強,仍面臨諸多難題:
供地困難。炎陵是山區縣,可用土地少,尤其是被納入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后,更是“雪上加霜”。
電價問題。以前,為幫助老區發展經濟,上級有關部門給予炎陵用電優惠政策,但在2021年就取消了。
體量不大。炎陵高新區共有工業企業4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115家,佔比很小。年產值近100億元的僅歐科億一家。
一桌豐盛的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吃完黃桃紅利,炎陵的“餐盤”該如何裝點?
炎帝陵前百龍祭祖。炎陵縣委宣傳部 供圖
做凌風小雀,先破沉疴痼疾
充分實踐跟發展規律已經証明,炎陵隻有繼續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才會有更大生機。
2021年,炎陵縣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決定全力以赴打造“三基地”:即文旅康養基地、特色農業基地、生態工業基地。
藍圖在手,實施路徑漸次鋪開。
——延伸產業鏈條。用“聚焦、裂變、創新、升級、品牌”思路指導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壯大產業鏈:黃桃產業,建設加工廠,進行深加工,生產罐頭、果汁、果脯,改變了過去賣鮮果的現象,也避免了浪費,實現了增收﹔林下經濟,除打造中草藥種植基地外,還建設加工廠,藥材銷售從過去的賣藥材到如今的中成藥﹔文旅產業,大力推進“旅游+”,發展運動康養、生態養生、鄉村休閑和文化體驗等產業﹔工業產業已形成新材料、電子信息“一主一特”產業鏈,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45億元。
——優化營商環境。抽調“行家裡手”,充實服務隊伍。推行“容缺受理”,政務事務“全縣通辦”“一窗受理”“一站到位”,工作提效。營商環境主觀評價指標連續兩年排名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三送三解三優”經驗做法獲毛偉明省長肯定性批示。
——推進新能源建設。積極落實“雙碳”精神,促成炎陵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落戶炎陵,預計投產后,可年節煤耗34.84萬噸,年稅收超1億元。廢品回收也值得點贊,企業將城鄉廢舊物資加工成再生塑料顆粒,供應給下游的再生資源加工企業,制成工業產品,變廢為寶。在長沙召開的2021長江中游城市群雙碳峰會、綠博會上,炎陵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作為唯一的縣級典型案例,和與會者分享了經驗和做法。
此外,炎陵還積極布局碳交易,以期趕上“雙碳”風口。
凡此種種有力調整,都說明炎陵正在著手解決問題,但一堆沉疴痼疾依舊隱隱作痛。
大項目少、項目策劃儲備不足、項目前期工作相對滯后、項目建設推進緩慢,社會投資活力不強,投資總量小。
思想亟待解放。今年召開的全縣干部作風大會,縣主要領導予以猛烈抨擊,要求堅決克服和摒棄“等靠要”“庸懶散”思想。
文旅康養資源利用仍存短板,各景區、景點分布較散,游客不便,因此在“串珠成鏈”上,還需加大投入力度。同時,特色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不夠深入,文化品牌吸引力和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融資瓶頸需破解。在炎陵布點的國有商業銀行較相鄰縣少。有關人士認為,應加大與銀行溝通力度,支持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和規范的民間金融組織,開發更多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更多信貸支持。
遠路飛鴻入雲處,凌風麻雀傲霜枝。靠大山謀“金山”的炎陵,不僅需要挑戰自我的精神品格,更需要取舍有度的果敢決斷。
向著遠方,定能靠近遠方。
歐科億生產車間一角。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黎世偉 攝
【他山之石】
浙江安吉: 如何讓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
作為“兩山”理念的首倡地,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為安吉指明了發展方向。
安吉縣共有46萬人,楠竹面積達101.1萬畝,我國著名的“竹子之鄉”。利用這個優勢,該縣做好了產業文章。
將楠竹“吃干榨盡”。該縣成立全國首家竹林股份制合作社,竹林經營規模化,生產經營標准化。幾年內,該縣活力竹量近乎翻番。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對楠竹進行深加工。實現了從竹根、竹竿、竹葉甚至到竹粉末的全竹利用。目前,安吉縣已形成楠竹產品五大系列700多個品種,暢銷國內外。以中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20%的產業產值。
吃“生態飯”,掙“綠色錢”。依托自然山水、豐富的楠竹,該縣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以水、山、鄉、竹等旅游資源為背景,以海為境,建成集度假養生、影視娛樂、竹鄉休閑、山鄉人居、文化體驗與竹海觀光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游客們在這裡住竹居、購竹品、玩竹戲、嬉竹海、食竹宴、看竹業、賞竹藝,很是開心。
從“靠山砍山”到科學利用,安吉人的觀念在轉變。沿著這個目標,安吉人堅定生態立縣、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大力推進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品牌化建設。建成了全國首個生態縣,在全國率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浙江省唯一的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
安吉選擇的道路,不僅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是對生態環境的經營,為人地和諧提供了發展方向。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安吉的崛起,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搞發展,隻有目光長遠,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發展之路。(黎世偉)
大院龜龍窩茶園。炎陵縣委宣傳部 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