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引路 楊家坪村“變樣”

一個村庄需要這樣一些風景,仿佛一雙安靜的眼眸,當你看向它,所有的焦躁、不安都停息了。
一個村庄需要這樣一群人,懷抱赤子之心,為這一片土地變換春秋,用年年月月,撿拾出清澈安寧的家園。
在常德石門壺瓶山,楊家坪村偏居一隅,一條水泥路貫穿其中。白露節氣的來臨,給楊家坪村帶來了新變化:烈日漸消,南風送涼﹔花草繁榮,細風拂水。在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幫扶干部的眼中,“從前臟亂差,如今美如畫”的楊家坪村,如今便是大山裡的“明珠”,處處透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生機與光芒。
從“美”出發,人居環境大變樣,村庄美了,心情也美了
石門壺瓶山,山高路險,素有“湖南屋脊”之稱。
車隨山道一路蜿蜒前行,便來到了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的鄉村振興幫扶點——石門壺瓶山鎮。
走進村子,隻見一條平整干淨的馬路兩旁,一方方小小的院落在綠樹鮮花掩映下整齊有序,清澈見底的河水潺潺地趟過村頭的幸福橋……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徐徐映入眼帘,文明新風扑面而來。
“黨的政策好,村裡來了常德卷煙廠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幫我們解決了好多實際問題,現在的生活環境好多了!”談起這幾年村子的變化,楊家坪村支部書記卞興紅連連稱贊道。
近年來,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鄉村振興工作隊始終堅持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全面推進產業振興的同時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楊家坪村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
2022年4月,楊家坪村啟動“美麗庭院”建設改造項目,支村委成員、駐村工作隊組成的工作專班,結合村部特點,制定建設改造方案,重點打造村部壺大公路沿線1.2公裡32戶屋場、庭院,完善了渫水河游步道建設,幫助實施農村旱廁改造58戶,建立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站1個,項目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建成以“庭院美、居室美、廚廁美”為根本要求的“美麗庭院”。
楊家坪村“美麗庭院”建設改造項目立足當地實際,合理控制投入規模,緊緊圍繞群眾迫切需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后對未硬化的前坪進行硬化﹔道路與圍欄之間增設花池﹔採用中式風格,在橋頭修建花崗岩護欄,增設觀景休息台﹔設立移動垃圾分類房,並派專人進行管理,對垃圾集中進行分類處理……
如今,漫步在楊家坪村,花海如潮,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過去“柴草門前堆,院內臭氣熏”的景象已經不見了。
村庄的蛻變,帶來村民素質的提升。為了避免屋場、庭院美麗“曇花一現”楊家坪村委屋場、庭院實行管理長效機制,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每季“門前三包比一比活動”來調動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並將評比結果公示在村委公示欄上,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家庭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負責起了自家的“門前三包”,養成了良好的環境衛生意識和生活習慣,“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美麗的楊家坪”已經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環境美了,文化生活也美了,村裡有了“新潮流”。
在楊家坪村,吃過晚飯的村民陸續來到村部的休閑廣場。廣場上,孩童追逐嬉戲。音樂聲起,大媽們跳起了廣場舞、敲起了鑼鼓,寂靜的山村一下子熱鬧起來。
“現在我們都遠離了麻將桌,健身搞文藝成了新潮流。”鑼鼓隊成員李大媽自豪地說道。“你們看看,如今這屋前屋后干淨了,河水也更清澈了,這都得益於駐村工作隊帶領我們搞建設,讓楊家坪更美了。”
從“路”出發,推進基礎建設,產業興了,日子甜了
2023年3月,芙蓉幸福橋正式建成通車了。這座橫跨楊家坪村渫水河的“橋梁”, 自此便徹底解決了渫水河北岸楊家坪村田家灣組60余住戶共300余人的“出行難”“難出行”問題。
“從前啊,渫水河對岸的全組村民都靠著一座鋼索吊橋出行,但隻要一遇到暴雨或者大風天,吊橋就搖搖晃晃的,出門一趟就變成了‘老大難’,孩子們去鎮上讀書也需要繞路。”家住田家灣組的退伍老兵張志猛說,芙蓉幸福橋名不虛傳,幾代人做夢都想要的便捷出行如今成真了。
芙蓉幸福橋全長81.4米,寬6米, 現作為村內交通要道緊密鏈接壺瓶山集鎮與周邊村落,路橋成網,鄉村振興便落到實處。2021年5月,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通過走村入戶、深入調研,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力求“補短板、破瓶頸”,聯合政府部門將芙蓉幸福橋項目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實施部署,針對群眾所盼、所需、所想,攻堅克難,積極籌集資金。項目實施過程中,駐村工作隊協調村支兩委,緊盯施工進程,推動項目落實落細。在集鎮務工的村民吳昌龍感嘆:“以前咱們河對岸家裡修房子的建材運輸不方便,隻能靠肩扛,工期拉得長,人工成本也高,現在橋修起來了,出行和生活方便多了,這日子也更有盼頭啦。”
幸福橋帶來的遠不止出行的便利,也讓產業發展有了“紐帶”。楊生波是去年返村的90后青年,目前正幫助父親一同打理家中的養殖產業。畢業后,楊生波一直在外省務工,隨著父親年紀越來越大,便想著回村幫父親一起做養殖。他家養的山羊和豬一般是銷往壺瓶山鎮上,“以前我們拉貨用的是三輪小車,費時又費力,現在村裡通路通橋,運輸又快又方便,確實是幫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和后顧之憂。”楊生波望著這座承載他鄉村致富夢想的“橋”,很是感觸。
橋梁建設拉動產業建設,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村民們的致富路拓寬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民生福祉落到實處。
從“文”出發,振興鄉村教育,精神富了,希望有了
鄉村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在楊家坪村,爺爺江慶珍和他的老伴,以及他們的孫子江子涵、孫女江小美這個四口之家,便是“要讀書”的忠實“踐行者”。江家小兄妹的父母都已不在身邊,生活的變故並沒有讓他們頹廢。江小美今年15歲,過了暑假,就要上初三了。哥哥江子涵正好進入緊張的高三階段。兄妹倆一個面臨中考一個面臨高考,趁著暑假,他們在縣城裡學習了一段時間,學習結束后江小美回到村裡,陪爺爺奶奶。雖然日子過的辛苦,但在江小美心中從小就有一個“大學夢”。
江慶珍有三個兒子,江小美兄妹的父親是老大,另外還有一對雙胞胎。老倆口省吃儉用,攢出錢來想讓兒子們多上點學,可三個兒子都不愛學習,可這對孫子孫女懂事又愛讀書,讓江慶珍非常高興。他和老伴種菜,養豬養羊養雞,為的是給孫子們攢下學費生活費,還有今后上大學的錢。老倆口都已年近七十,江慶珍手臂還受過傷,不能干重活。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江慶珍下了決心,再苦也不能讓孫子輟學去打工,一定要供他們上大學。靠著大兒子留下的一點積蓄和兩個小兒子幫襯的一點錢,老倆口勤勤懇懇、省吃儉用,讓孫子們安安心心的讀書。
楊家坪村支村兩委和湖南常德市派駐石門縣壺瓶山鎮楊家坪村鄉村振興工作隊了解到他們的情況,他家雖不是建檔立卡對象,但情況特殊,尤其江慶珍肯讓孫子們讀書的勇氣讓人感動,便時常對他們一家進行幫助。工作隊的楊軍還認下了這家人為自己的資助對象,願意把江小美資助到上大學。湖南中煙常德卷煙廠三名派駐楊家坪村的干部作為工作隊的重要成員,聯系好了臘肉的銷路,鼓勵村民們養豬養雞,到了年底統一收購,江慶珍家裡的家禽家畜都通過駐村干部賣了出去。“一頭豬能賣好幾千塊錢呢,孩子們的學費就不用發愁了”。
楊家坪村的孩子們都是幸運的。目前,村裡有留守兒童13名,在義務制教育期的學生有84名,他們分別就讀於縣裡和鎮上的中學。高中生有16名,他們主要是在縣裡就讀,有的跟隨父母就讀於他們打工的城市。村裡沒有中途輟學的孩子。另外,楊家坪村還有在讀大學生22名,在讀研究生2名。
整個壺瓶山鎮,目前有一所初中,一所完小。鎮屬其他村還有幾所小學和教學點。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學習,鄉村振興工作隊於2022年建成湘村636芙蓉紫菱書屋,目前藏書3000冊,在外地求學的大學生寒暑假回到村裡,也會來書屋幫助輔導村裡的孩子們。
鄉村振興工作隊為楊家坪村的孩子們鋪上了通往夢想的“星光大道”,如今像江小美一樣胸懷“大學夢”的孩子隻管努力學習,直到未來實現理想振翅高飛。(李婧榕、張舟、鄧朝輝)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