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湖南長沙:跟著種糧大戶去秋收

人民網記者劉賓 實習生賀禧
2023年11月04日09:0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稻田連片,收割機在稻浪中穿行。隨著撥禾輪飛快轉動,沉甸甸的稻穗被“盡收囊中”,收割、脫粒、吐杆,一氣呵成,稻香彌漫。

種糧大戶高文介紹今年的稻谷豐收情況。姚龍攝

種糧大戶高文介紹今年的稻谷豐收情況。姚龍攝

11月1日,在長沙市望城區烏山街道黃花嶺村廣袤農田裡,種糧大戶高文正趁著晴好天氣加緊收割晚稻。

機器轟鳴,隻用了不到半小時,就收完了2畝多田。剛收獲的稻谷通過管道倒入一輛停在地頭的運糧車上。

“我提前聯系好了糧食收購商,一部分濕谷子讓他們直接從田裡拉走。剩下的運到合作社的烘干廠進行烘干、儲存。”糧食豐產,高文笑著說:“今天收割完這最后80畝水稻,秋收就圓滿收官了。”

41歲的高文,黝黑的皮膚,高高的個頭。7年前,他放棄干了10多年的工程裝修工作,回到家鄉轉行從事農業生產。

“當時干裝修一年也能賺20多萬元。”高文坦言,雖然收入可觀,但常年在外,難以兼顧家庭,“看到國家對農業的各項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就想回鄉試一試。我心想,種田要種出名堂,肯定不能像父輩那樣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得換個種法。”

糧食豐收。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糧食豐收。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他跑到周邊多個鄉鎮去實地了解后發現,當地種糧機械化程度普遍不高。收割機數量少,且沒有烘干機,濕谷子還得靠傳統方式晾晒,費時又費力。思考一番后,他找准方向,決定成立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朝著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的方向去發展。

定下目標,說干就干!多年積蓄加上借來的資金,第一年,高文投入100多萬元,購買了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一套農業機械生產設備,並流轉了40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水稻。

不料,剛起步就遭遇了洪災。2017年6月下旬,湖南普降大到暴雨。6月30日凌晨,村庄附近的白沙圍垸潰口,高文種的400畝水稻全部被淹。看著大水漫灌農田,他心痛不已。第一年虧了10多萬元。

困難面前他沒退縮。終於在第二年迎來了豐收。之后,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從最初的400畝發展到如今的670多畝。

“現在合作社購買了水稻保險,政府有保費補貼,一畝地自己隻要出8元。”高文告訴記者,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代種代收服務,年綜合收入達到30多萬元。

正午時分,高文和合作社成員一起,把當天上午收割的最后一車濕稻谷拉到烘干廠去烘干。烘干機有兩個機組,一次可烘干約70噸稻谷。

顆粒歸倉。姚龍攝

顆粒歸倉。姚龍攝

秋糧顆粒入倉,田間的秸稈怎麼處理?

“我們用專門的打捆機把秸稈收集、打捆后,作為動物飼料出售,每畝能增收約100元,還杜絕了露天焚燒帶來的污染。”高文說。如今,從糧食播種到收割、運輸、烘干、存儲、出售以及秸稈處理,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一條龍作業。

近年來,長沙市農機化率穩步增長,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業機械70萬台(套)以上,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25%,農機作業在糧食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自去年以來,長沙累計投入1.48億元,建成渠系、機埠、閘壩項目353個﹔其中,高標准農田建設中累計投入9144.61萬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04萬畝。

今年長沙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統籌建設灌區骨干工程與高標准農田灌排體系。市級鋪排清淤整治骨干山塘及一般山塘500口,清淤“中梗阻”渠道80公裡,建設連接渠道20公裡。

高文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效提高了糧食生產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讓他能更安心也更有信心去種糧。

這幾年,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他參加了十多次由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單位舉辦的農業技術培訓班,還加入了望城區“藍之翼”科技志願服務隊,在優選良種、科學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為農戶提供指導。

“下一步,我准備和其他種糧大戶合作,成立一家農業聯合公司,把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以上,進一步增強代種代收等農業生產服務能力。”談及今后的發展,高文干勁十足。

據長沙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截至11月2日,今年全市種植的149.7萬畝晚稻已收割超80%,預計在11月上旬全部完成收割。

秋高氣爽,又是一個豐收年!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