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郴州北湖區:“板房”街道 為民“增福”

2023年11月14日09:2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群眾辦事更順心了,上班更舒心了,為民辦實事更‘走心’了”。近日,隨著湖南郴州北湖區增福街道“兩中心 兩平台”項目投入使用,曾經的“板房街道辦”已搬進了新辦公樓,寬敞整潔的辦公環境讓人感到眼前一亮。

“以前到街道辦事是板房,條件比較艱苦,很不方便,地方難找,空間狹小,而且周邊配套服務也不完善。現在不同了,便民服務大廳的綜合窗口就可以‘一件事一次辦’,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市民廖智武說。

年輕的增福街道成立於2012年6月,是隨著高鐵西站一同興起的新城區。它既是郴州的門戶之地,又是城市擴張開發的熱土,轄區內擁在建項目20余個和360余家企業。

與欣欣向榮的項目建設相比,街道辦的“大本營”多年來卻都是由一間間臨時板房組成。

干部職工們以板房作為干事業的主戰場、主陣地,干在板房,吃在板房,住在板房,因此時刻保持了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狀態,為轄區建設發光發熱。

郴州經開區浙商智造產業園項目是全市首個4.0工業產業園,主要建設定制廠房和配套用房,通過自主運營,打造“產業集群、土地集約、服務集成”的郴州工業地產標杆。項目選址於增福街道長沖村6組,建設規模約150畝,於2023年5月正式啟動,時間緊,征遷工作難度大……這是推進該項目要啃的第一塊“硬骨頭”。

“為了讓項目快速推進,早日完成任務,有些村民白天在外務工,我們就延長下班時間晚上繼續入戶做工作。”增福街道辦事處重點辦主任劉健回憶說,白天入戶走訪,晚上調度研判情況,面對艱苦的板房辦公環境、高強度的工作,無人喊苦喊累,熬夜加班已是常態。

“角色互換,將心比心”,項目建設得到村民的支持。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街道順利完成了50余戶的征遷工作,為項目推進按下了快進鍵。

“剛來的時候,我們整個項目還是一片村庄,讓我意想不到是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就基本上完成了征拆工作,大大提升了我們在這邊發展的信心。”浙商智造產業園招商副總監陳達說。

增福街道城前嶺村4組是增福街道城前嶺村一個靠山村落,交通不是很便利,村民用水的水質和水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証。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村民們都期盼能早日喝上東江湖的自來水。一面是群眾的期盼,一面又是資金短缺的現實難題,怎麼辦?

“老哥,自來水工程沒有那麼多錢,你家的青苗補償款你看能不能免了?”增福街道城前嶺村支部書記廖坤又一次走入村民家中,商量青苗補償具體事宜。

青苗補償費是自來水工程損壞村民青苗所產生的,應由項目業主即城前嶺四組支付給被損青苗所有人,因為項目經費本就不足,街道和村組干部隻好與村民“交底”,協商減免補償,經過溝通,19戶村民同意免除青苗補償費。

“修自來水是在給我們村辦好事,作為村民本來就有責任和義務籌款建工,免了青苗補償費把有限資金更好地用到刀刃上,值得!”村民廖長全還說,“那段時間街道和村組干部為了解決村裡用水問題,每天四處奔波,到處查看確認,交流匯報,想辦法解決難題,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李威和村支部書記廖坤連續熬夜眼睛全是血絲讓人心疼,看著他們的真情付出,我們村子的人都很感動的。”

“基層干部做事沒有啥訣竅,靠的就是一張婆婆嘴、一雙漢子腿、一片赤子心。”增福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麗琴坦誠地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終於克服了項目資金不足的困難,成功地將自來水送到了城前嶺村4組村每家每戶,解決了200余人的用水問題。

增福街道成立11年來,干部職工雖在條件艱苦的板房裡辦公,但從來不喊苦不喊累,始終堅守為民情懷,使街道從一片過去沒有產業、交通不便偏遠的郊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項目林立、交通便利的騰飛新區,為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

或許是因為街道成立之初,就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大家習慣了奮戰一線的工作節奏﹔或許是因為艱苦條件,磨礪了意志,大家練就了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如今,增福街道雖搬進了新辦公樓,但街道干部職工仍將繼續保持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的狀態,抓住郴州經開區創建國家級園區的機遇,通過發展來解決老百姓的發展空間不足、致富難等一系列的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劉奕辰 郭思源)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